在很多家长的认知里,睡前给孩子洗个热水澡,既能清洁身体,又能帮助孩子放松,从而更快进入梦乡。然而,现实却常常事与愿违。不少家长发现,原本昏昏欲睡的孩子,一洗完澡就像充了电一样,在床上蹦蹦跳跳,折腾很久都难以入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洗热水澡本身确实有助于睡眠,这背后有着科学依据。人体内存在一个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 —— 核心体温。人的核心体温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在一天之中有规律地升降,孩子也是如此。当夜晚入睡后,核心体温下降;白天起床时,核心体温升高。大量生理学研究表明,核心体温的下降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触发催眠机制,让我们产生困倦感,这一过程如同身体自然的 “冷却”,有助于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洗澡之所以能助眠,关键就在于促使体温变化。洗热水澡时,身体温度升高,当体内温度超出平常值,身体便会自动启动降温程序,通过皮肤散发出多余热量,这就是为什么洗完澡后我们会感觉浑身发热。随着身体散热,核心温度也会逐渐下降,进而触发困意。也就是说,洗澡让体温经历了 “先升后降” 的过程,正是这一降温过程触发了体内的催眠机制,让人更容易入睡。
但需要注意的是,洗热水澡对睡眠的促进作用并非立竿见影。洗澡后体温先升后降,助眠效果通常要在洗澡后 1 至 2 小时才会显现,孩子也是如此。这就意味着,如果在临睡前才给孩子洗澡,不仅无法起到助眠效果,反而可能干扰孩子的睡眠。
临睡前洗澡,会让孩子的核心体温暂时升高,并且可能干扰褪黑素的分泌。孩子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发育成熟,通过血流散发体表热量的能力较弱,散热过程相对缓慢。所以,孩子洗完热水澡后,需要更长时间才能使体温恢复正常。刚洗完澡时体温较高,孩子容易因燥热而烦躁不安,难以入睡。
此外,体温升高还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一种与睡眠密切相关的激素,对调节生物钟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人体的核心温度、褪黑素和睡眠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洗澡导致的体温升高,可能抑制短时间内的褪黑素分泌,进而推迟孩子的入睡时间。相关研究表明,体温对褪黑素的影响在孩子身上更为显著。1 至 12 岁儿童的核心区体温和褪黑素的波动变化节律显示,儿童的褪黑素分泌水平本身就高于成人,他们对温度变化的反应可能更为强烈。因此,洗澡后立即上床睡觉,极有可能推迟他们的入睡时间。
那么,什么时候给孩子洗澡才有助于睡眠呢?专家建议,最好在睡前 1 至 2 小时给孩子洗澡。这样一来,到了睡觉时间,孩子的体温刚好下降到合适水平,能够顺利触发催眠机制,帮助孩子更快入睡,并且提高睡眠质量。
给孩子洗澡的水温也有讲究。一般来说,适合孩子洗澡的水温在 37℃至 39℃左右较为适宜。水温过高,可能会使孩子体温过度升高,加重身体负担;水温过低,则可能导致孩子着凉感冒。
总之,洗澡时间的选择对孩子的睡眠有着重要影响。家长们不妨调整一下孩子的洗澡时间,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让孩子拥有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