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觉得妈妈做的饭菜总是美味可口,那熟悉的味道承载着家的温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发现爸妈做的菜越来越咸了。这一小小的变化,看似平常,实则可能是身体衰老的一个重要信号 —— 味觉退化。
味觉,作为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有着神奇的功能。舌头能区分 4000 – 10000 种味道,总体可分为咸、酸、甜、苦和鲜 5 种基本味觉。但随着年龄增长,这一功能却逐渐衰退。2007 年,发表在《化学感应》上的一项研究,选取了 46 名 61 – 86 岁的老年人和 36 名 18 – 25 岁的年轻人,对比他们对樱桃味和辣味的感知。结果显示,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对这两种味道的感知明显下降,需要更高的浓度才能体会到相同的感觉。不仅如此,1991 年一项关于品尝番茄汤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组要使氯化钠浓度达到年轻人的 2 倍以上,才勉强能感受到咸味。种种研究表明,人的味觉从 60 岁左右开始逐渐下降,70 岁以上的老年人退化更为明显。60 岁以上的人对食盐、蔗糖检知阈值比 20 – 40 岁的人高 1.5 – 2.2 倍,也就是说,老年人要品尝到和年轻人一样的味道,需添加更多的食盐、蔗糖。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老年人味觉退化呢?首先,生理老化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加,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都会逐渐衰退,味蕾细胞也不例外。味蕾细胞的更新和修复能力下降,数量逐渐减少。相关研究表明,到了 60 岁以后,多数人已经丧失了近 50% 的味蕾,且新的味蕾细胞无法及时补充,老的味蕾细胞又失去敏锐的味觉探测能力,导致味蕾数量减少,味觉敏感度降低。其次,口腔健康问题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如牙齿脱落、牙龈疾病、口腔黏膜增龄性萎缩、角化增加、唾液分泌减少等,这些都会影响食物的咀嚼和咽喉吞咽过程,进而减少对食物味道的感知。再者,慢性疾病和药物的使用也对味觉有着重要影响。像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会影响身体血液循环,使味蕾细胞无法获得正常的血液养分输送;而一些药物,如抗高血压药、抗抑郁药、抗过敏药等,其副作用会干扰味觉,让味蕾细胞仿佛被蒙上了一层 “纱布”,难以清晰地感知味道。此外,神经系统功能减退,影响味觉信号的传递和处理;营养缺乏,如缺乏维生素 B 族、锌等营养素,也可能对味蕾的正常功能造成损害。
味觉退化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许多老人会因此念叨 “嘴巴里没味儿,不想吃”,这随口的牢骚话,背后可能隐藏着 “厌食” 的危险信号。味觉退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逐渐对食物失去兴趣,开始挑食,甚至出现食欲不振、厌食。据研究,近 20% – 30% 的老年人患有厌食症。而另一方面,为了让食物 “有味道”,一些老人会不自觉地增加调味品的用量,尤其是盐。但高盐饮食危害极大,它会导致高血压,增加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还会促进钙质流失,增加骨量丢失、骨质疏松的风险,对肾脏也有损害,每天摄入 10 克以上的盐会使慢性肾脏病风险增加 30% 。
面对老年人味觉退化的问题,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在饮食方面,可以采用渐进式减盐法,帮助老人的味觉逐渐适应新的饮食模式。研究表明,持续 4 至 8 周减盐后,味觉敏感度可提升 30% 。同时,注重食物的色香味搭配,选择新鲜、色彩丰富的食材,烹饪出多样化的菜品,以刺激老人的食欲。例如,可以多做一些色彩鲜艳的蔬菜沙拉、酸甜可口的水果拼盘等。此外,保持口腔卫生至关重要,定期带老人看牙医,及时治疗口腔疾病,佩戴合适的假牙,以改善口腔环境。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按照医嘱合理调整用药,尽量减少药物对味觉的影响。还可以鼓励老人适当进行社交活动,一起分享美食,交流饮食感受,从心理上提升对食物的兴趣。
当我们发现爸妈做菜越来越咸,或者他们总说吃饭没味道时,不要急于抱怨,而应多一份理解和关心。这看似简单的吃饭习惯改变,背后可能是身体衰老发出的信号。让我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关注老年人的味觉健康,帮助他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保持身体健康,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