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脚底长了个疙瘩,网上一搜图片,发现跟「鸡眼」很像,就照着鸡眼的处理来治疗,比如自行用鸡眼膏、或者反复在修脚店修脚。最终,不仅问题没解决,还导致皮损增大增多。
实际上,这很可能是错把跖疣当成鸡眼了。跖疣可是一种病毒感染,发生率远高于鸡眼,且容易传染。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下跖疣与鸡眼,并学会正确对待这些常见的足部问题。

跖疣是一种什么病?
跖疣,说白了就是长在脚底上的寻常疣。它由嗜皮肤型型的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2 和 4 型)感染引起的,病毒通过脚底的微小伤口、破损或薄弱点进入,从而形成疣,具有传染性,可以发生在足底的任何部位。
跖疣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个很小不起眼的小丘疹,然后慢慢增大,表面变得比较粗糙,颜色可能是灰白色或者淡黄色,边界一般挺清楚的。你要是仔细看的话,上面还会看到一些小黑点,这些小黑点其实是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之后凝固在脚趾里形成的,这也是跟鸡眼区分的一个关键点。
鸡眼是一种什么病?
鸡眼主要是脚受到长期摩擦和压迫引起的问题,比如说鞋子太挤脚了、走路姿势不太对,或者有些人脚有点骨骼畸形等情况。它跟病毒没有关系,本身也不会传染。
鸡眼表面通常是比较光滑的,颜色为淡黄色或深黄色,形状有点像一个小小的圆锥,朝里长的扎着肉。如果用小刀削去表面的角质物,在鸡眼中心还能看到一个半透明的硬心或者叫栓,有点像鸡的眼睛,所以才叫鸡眼。
跖疣和鸡眼如何区分?
跖疣,由于是病毒感染导致的,足底每天走路的摩擦刺激,很容易引起跖疣的自身传染,所以跖疣数量通常较多,可散在或成群出现,甚至有时候会融合在一块形成一片。跖疣的疼痛感因生长位置而异,生长在受压区域的跖疣也可能引起明显疼痛,但其疼痛通常不如鸡眼那样尖锐和持续。
鸡眼就不一样了,鸡眼通常是单个出现的,很少超过三个。它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你走路一踩或者用手一按那个地方,疼痛感会非常明显,甚至是钻心的痛。主要是因为那个尖的角质栓,直接顶到皮下的神经末梢了。
结合上面这张图(左边是鸡眼;右边是跖疣),我们来总结一下两者的区别:
- 跖疣:病毒性的,会传染,数量可能比较多,表面粗糙可能有黑点,走路压着疼得不厉害。
- 鸡眼:摩擦或压迫出来的,不传染,数量一般少,表面比较光滑,但是走路一压就会特别疼。
跖疣和鸡眼如何治疗?
根据前面的介绍,可以知道把跖疣当鸡眼,用了那个鸡眼膏是没用的。
跖疣的正规治疗方法包括:外用水杨酸、咪喹莫特等药物,以及液氮冷冻(通常需多次治疗,间隔 2-3 周)、激光治疗等。水杨酸的优点包括可自行给药、涂抹时无疼痛以及严重副作用风险非常小。液氮冷冻疗法需要由临床医生实施,缺点是会产生疼痛,因此,主要用于大龄儿童和成人患者,往往避免用于幼儿。
鸡眼,相对来说好处理一点,可以外贴鸡眼膏、外用水杨酸软膏、尿素乳膏等药物,也可以用激光治疗。如果鸡眼特别顽固,可以考虑手术切除。
日常如何进行预防?
防跖疣,关键就是阻断病毒传播。比如说,你去游泳馆、健身房的浴室、更衣室这些地方,地面一般都比较潮湿嘛,那是病毒容易呆的地方,一定要记得穿自己的拖鞋,千万别光着脚走来走去,平时注意保持脚的清洁。同时,注意足部保湿,防止皮肤因干燥而产生微小裂口,减少病毒入侵的机会。万一脚上已经长了跖疣,千万别自己用手去抠,或者拿指甲刀去剪,这样很容易让病毒扩散到其他地方,或者传染给家里人。建议对对疣使用单独的指甲锉和指甲刀,不得在健康皮肤和指甲上混用,不要抓挠疣体。
防鸡眼,就是减少脚上那个局部的摩擦和压力,要穿合脚的、舒服的鞋子。鞋底太硬也别太软,大小要合适,别太挤。如果本身有足部骨骼畸形的问题,也要积极想办法矫正,或者用一些定制的脚形鞋垫来分担压力。
总而言之,如果你发现自己脚底长了个什么东西,千万不要网上搜一张图,想当然的自己判断,最稳妥的办法还是去找皮肤科医生看一看,让专业人士帮你明确诊断,避免白费功夫还起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