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299元路由器变身75万”防火墙”的荒诞剧
2025年5月,重庆三峡学院一则招标公告引爆舆论——该校以75万元单价采购的”普联TL-R473G出口防火墙”,经网友查询发现,该型号实际为电商平台普联官方旗舰店售价仅299元的普通家用路由器。更讽刺的是,专业防火墙作为网络安全核心设备,需具备入侵检测、病毒防护、流量加密等复杂功能,与仅能实现基础网络连接的路由器存在本质区别。这一价格悬殊高达2500倍的采购项目,迅速引发公众对高校资金使用透明度、政府采购流程规范性的质疑。

事件发酵后,重庆市教委迅速成立专项调查组。9月,官方通报揭开了这场闹剧的真相:中标企业洪正公司因缺乏专业知识,在电商平台搜索关键词后,直接抄袭招标文件技术参数,将普通路由器伪装成高价防火墙投标;而高校、采购代理机构及评审专家层层失守,最终让这出”狸猫换太子”的戏码险些成真。
调查结果:四方失责铸就的”漏洞链条”
通报详细披露了事件背后的责任链条,暴露出政府采购全流程的系统性风险:
1. 中标企业:无知与投机的”双轨操作”
洪正公司作为直接责任人,其荒唐操作令人瞠目——既无网络安全设备技术积累,又未核实产品真实属性,仅凭购物平台搜索结果随意匹配型号,并将技术参数”照搬照抄”招标文件要求。这种”碰运气”式投标,本质上是对政府采购规则的恶意利用。尽管调查未发现其与校方存在利益输送,但其虚假承诺、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已涉嫌违反《政府采购法》。
2. 高校主体:管理松懈下的”把关失灵”
作为采购需求方,重庆三峡学院暴露出严重的履职缺位:
- 技术审核形同虚设:采购部门未对”防火墙”与”路由器”的功能差异进行基本核查,亦未邀请专业团队对参数合理性进行论证;
- 流程监督流于形式:分管副院长王某伟及实验实训中心负责人鲁某亮、胡某等人,对招标文件编制、供应商资质审查等关键环节”走过场”,网络信息科工作人员胡某华更未发现技术参数的明显矛盾;
- 责任意识淡薄:从决策层到执行层均未意识到,75万元采购单价远超市场合理区间可能引发的合规风险。
3. 代理机构:机械执行的”程序傀儡”
市政采购中心虽承担委托采购职责,却仅满足于”按流程走程序”:工作人员仇某远未对投标文件的技术逻辑性、价格合理性进行实质性审核,分管副主任童某的内部管理亦存在严重疏漏,导致错误投标文件一路”绿灯”通关。
4. 评审专家:专业失职的”橡皮图章”
评审专家魏某、潘某春在明知”防火墙”与”路由器”存在本质区别的情况下,未对技术参数真实性提出质疑,亦未要求供应商现场澄清,仅凭书面材料”走过场”评分,最终让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投标方案通过评审。其流于形式的评审态度,成为压垮监管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处理结果:问责风暴彰显整改决心
针对上述问题,重庆市教委以”零容忍”态度落实责任追究,形成多维度震慑:
1. 对涉事高校的严厉处罚
- 重庆三峡学院党委被责令作出深刻检查,要求全面整改采购管理制度,强化技术审核与财务监督;
- 分管副院长王某伟被立案调查,实验实训中心主任鲁某亮、副主任胡某及网络信息科工作人员胡某华均被立案审查,后续将根据调查结果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 全校开展政府采购专项培训,重点提升技术部门与采购部门协同能力,建立”专家预审+第三方评估”双保险机制。
2. 对代理机构与评审专家的追责
- 市政采中心工作人员仇某远被立案调查,分管副主任童某被诫勉谈话,机构需提交整改报告并接受主管部门定期督查;
- 评审专家魏某、潘某春被解聘并禁入市场三年,此举旨在警示行业:专业评审不是”签字游戏”,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3. 对中标企业的顶格处罚
洪正公司因虚假投标行为,被处以采购金额千分之十的顶格罚款(9000元),并列入政府采购不良行为记录名单,三年内禁止参与任何政府采购项目。尽管罚款金额与其潜在获利相比微不足道,但”禁入市场”的处罚将对其经营产生长期影响。
深层反思:如何堵住政府采购的”制度漏洞”?
此次事件绝非个案,其背后折射出的共性问题值得深思:
1. 技术认知鸿沟:非专业采购的天然短板
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其采购需求常涉及专业技术领域(如网络安全设备),但采购部门人员往往缺乏相关知识储备。若未建立”技术+采购”的复合型审核机制,极易被供应商”技术话术”误导,甚至出现”指鹿为马”的荒唐场景。
2. 流程监督虚化:”程序正义”难掩实质失职
现行政府采购流程虽强调”公开招标””专家评审”,但若各环节仅满足于形式合规(如文件格式正确、报价单完整),而忽视对技术参数合理性、价格公允性的实质审查,再严格的程序也会沦为”走过场”。重庆三峡学院事件中,从企业投标到专家评审再到校方审批,层层环节均未触及”299元路由器卖75万”的核心矛盾,正是流程虚化的典型表现。
3. 问责力度不足:违法成本与收益失衡
尽管洪正公司被顶格罚款并禁入市场,但9000元罚款与其可能通过其他项目获利的收益相比微不足道。若非舆论发酵推动调查,此类”低风险高回报”的投机行为可能持续发生。此外,部分涉事人员的行政处分(如立案调查)尚未转化为明确的法律责任,难以形成长效威慑。
改进建议:构建”技术+制度+监督”三维防控体系
为避免类似事件重演,需从以下层面完善机制:
1. 强化技术前置审核
- 高校及事业单位应建立**”专业技术顾问库”**,针对网络设备、实验室仪器等专业领域采购项目,强制引入第三方技术机构对招标参数、产品功能进行预审;
- 推行”双签制度”——采购文件须经技术部门与采购部门共同确认,避免单一部门”闭门造车”。
2. 细化流程实质监管
- 采购代理机构需承担更高标准的审核责任,对投标文件中的技术参数匹配度、价格合理性进行实质性核查,必要时要求供应商提供产品性能测试报告或第三方认证;
- 评审专家应签署**”专业承诺书”**,明确其对技术参数真实性、方案可行性的审核义务,若因失职导致错误决策需承担连带责任。
3. 加大违法惩戒力度
- 提高政府采购欺诈行为的罚款标准(如按不当获利金额的数倍处罚),并建立”黑名单”跨区域共享机制,让失信企业”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 对涉及利益输送的公职人员,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闭环。
结语:从”荒诞剧”到”警示课”的蜕变
重庆三峡学院”75万路由器”事件,表面看是一起因无知与失职导致的采购闹剧,实则暴露了我国部分领域政府采购制度的脆弱性。唯有通过技术赋能、流程再造与责任重塑,才能将”程序正义”转化为”实质公平”,让每一分公共资金都花在刀刃上。这场风波终会平息,但它留给我们的教训,应当成为推动政府采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