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史迅研究员、陈立东院士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魏天然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材料》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开创性地开发出半导体材料的”温加工”新工艺。这项突破性技术将彻底改变传统半导体制造方式,为电子器件和能源设备带来革命性变革。

传统半导体加工的世纪难题
半导体材料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其加工制造一直面临巨大挑战。传统半导体加工需要在超净室环境下进行,依赖光刻、蚀刻等复杂工艺,不仅设备投入巨大,而且加工温度通常高达数百甚至上千摄氏度。更棘手的是,大多数半导体材料在室温下极为脆硬,难以进行塑性加工,这严重限制了其应用场景的拓展。
“就像试图弯曲一块玻璃,”研究团队成员解释道,”传统的半导体材料在室温下几乎不可能进行塑性变形,这导致加工成本居高不下,工艺复杂度难以降低。”
“温加工”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研究团队经过多年攻关,发现一类特殊的窄禁带无机半导体在略高于室温(约500K,即227℃)的条件下,展现出惊人的塑性变形能力。这一温度远低于传统半导体加工温度,却能实现类似金属的塑性加工工艺,包括辊压轧制、平板压制、挤压成型等多种加工方式。
“这就像是发现了半导体材料的’塑性温度窗口’,”论文第一作者表示,”在这个温度区间内,材料既保持了半导体特性,又获得了良好的可塑性。”
通过系统的实验验证,研究团队确认这种”温加工”技术具有三大显著优势:
- 摆脱了对衬底材料的依赖,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
- 可在微米至毫米范围内精确调控薄膜厚度
- 加工后的薄膜结晶度优异,元素分布均匀,完全保留了块体材料的优良性能
物理机制与理论模型的创新
研究团队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等先进表征手段,深入揭示了这种特殊塑性行为的物理机制。在”温加工”温度下,材料的塑性变形主要来源于两个协同效应:晶粒重整变形和晶格扭转畸变。
更令人振奋的是,团队建立了首个变温塑性物理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韧脆转变温度。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高度吻合,为其他材料的塑性加工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这个模型就像是一把钥匙,”陈立东院士说,”它打开了预测和控制无机材料塑性行为的大门。”
性能翻倍的实际应用
研究团队选取三种高性能热电材料,采用”温加工”技术制备的辊压薄片,成功研制出两种面外型薄膜热电器件。测试结果显示,这两种器件的最大归一化功率密度达到先前报道同类器件的两倍。
“这仅仅是开始,”史迅研究员表示,”‘温加工’技术不仅适用于热电材料,还可以拓展到光电、传感等多个领域。”
业内专家评价称,这项突破性研究将带来半导体制造技术的范式转变,有望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应用场景,对我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目前,研究团队正在与企业合作推进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预计未来3-5年内可实现规模化生产。这项完全自主创新的”温加工”技术,将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重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