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 “大补” 别踩坑!3 种危险进补行为伤胎又害己,营养师教你正确补

晚上 11 点,我的微信再次弹出焦急的咨询消息。一位怀孕 4 个月的准妈妈写道:“刘老师,婆婆特意托人从东北带来上好的野山参,让我每天切几片炖鸡汤喝,说能补元气、让宝宝长得更壮。可我喝了一周,每天晚上都燥热得睡不着,手心脚心还发烫,甚至偶尔会心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人参还能继续吃吗?”

看着这段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屏幕那头准妈妈的焦虑与困惑。从事孕期营养指导多年,这样的咨询几乎每周都会遇到。全家人满心欢喜地想给准妈妈 “进补”,却不知不当的滋补方式,反而可能成为伤害母婴健康的 “隐形杀手”。

“一人吃两人补” 是孕期最常见的误区之一,很多家庭误以为只要多吃贵的、补的,就能让宝宝发育得更好。可事实上,孕期营养的核心在于 “均衡” 而非 “过量”,盲目进补不仅会给准妈妈的身体带来负担,还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今天,我就结合专业知识和真实案例,和大家详细聊聊孕期最容易踩雷的 3 种危险进补行为,帮大家避开 “补错反伤胎” 的陷阱。

温补 “圣品” 过量补:当心 “火上浇油” 伤母婴

人参、鹿茸、燕窝、海参…… 这些在国人心中象征着 “滋补圣品” 的食材,常常成为孕期家庭的 “进补首选”。尤其是人参,更是被认为能 “补气血、强体质”,不少长辈会想方设法给准妈妈安排上人参炖鸡、人参泡水。但从营养学和中医体质理论来看,孕期盲目食用这类温热大补之品,往往会适得其反。

从中医角度来说,女性怀孕后,身体会进入 “阴血聚下养胎” 的特殊状态,气血更多地被用于滋养胎儿,这就导致母体本身容易出现 “阳气偏旺” 或 “阴虚内热” 的情况。简单来说,孕期妈妈的身体就像一个 “小火炉”,此时再大量食用人参、鹿茸这类大热、温燥的食材,无异于往 “火炉” 里添柴,很容易引发 “上火” 症状。

就像开头咨询的那位准妈妈,出现的燥热、失眠、手足心发热等症状,正是典型的 “进补过度” 表现。如果继续食用,不仅会加重睡眠问题,还可能导致便秘、口干舌燥,甚至引发胎动异常。更严重的是,长期处于内热状态,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环境,增加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的风险。

或许有人会疑惑:“之前不是听说人参被批准为食品原料了吗?怎么孕妇就不能吃了?” 这里需要明确一个关键信息:2012 年原卫生部批准人工种植人参为新资源食品时,特别标注了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 14 周岁以下儿童不宜食用”;2023 年卫健委将人参列为保健食品原料,同样强调 “孕妇、乳母,湿热、阴虚体质不适宜”。这意味着,人参虽可作为食品或保健食品食用,但对孕妇群体有明确的限制。

清代著名产科专著《达生篇》中早就提出:“产前宜清,不宜重浊。宜甘平,不宜辛热”,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孕期饮食的原则 —— 要清淡、平和,避免厚重、辛辣温热的食物。对于人参这类补品,并非绝对不能碰,但必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根据孕妇的体质辨证使用,绝不能像 “抓一把蔬菜” 一样随意炖服。

除了人参,鹿茸的温补作用更强,孕期更需谨慎。曾有一位怀孕 6 个月的准妈妈,在家人的建议下服用了鹿茸粉,短短三天就出现了阴道少量出血的症状,就医后被诊断为 “先兆流产”,经过两周的保胎治疗才稳定下来。事后追问得知,家人认为鹿茸能 “增强胎儿体质”,却忽略了其强烈的温燥特性会刺激子宫收缩,诱发流产风险。

而燕窝、海参这类食材,虽然性质相对温和,但也并非 “多多益善”。燕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过量食用会增加准妈妈的肾脏代谢负担;海参富含胶原蛋白,对于消化功能较弱的孕妇来说,可能会引起腹胀、消化不良。更重要的是,市面上的燕窝、海参质量参差不齐,若购买到劣质产品,还可能存在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反而对母婴健康不利。

奶茶甜食疯狂补:高糖陷阱诱发难产与畸形

“孕期总想喝点甜的,奶茶、蛋糕、巧克力根本停不下来,反正‘一人吃两人补’,多吃点没关系吧?” 这是很多准妈妈都会有的想法,甚至有些家庭会主动给准妈妈买甜食,认为能 “让妈妈心情好,宝宝更开心”。可很少有人知道,孕期过量摄入糖分,会埋下诸多健康隐患,甚至可能导致难产和胎儿畸形。

奶茶堪称孕期 “高糖陷阱” 的代表。一杯正常甜度的奶茶,含糖量可达 30-50 克,远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 “成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 25 克” 的标准。孕期长期饮用奶茶,会导致血糖持续升高,增加患 “妊娠期糖尿病” 的风险。而妊娠期糖尿病不仅会让准妈妈出现羊水过多、高血压等并发症,还可能导致胎儿过度发育,形成 “巨大儿”。

我曾接诊过一位怀孕 38 周的准妈妈,因孕期每天喝两杯奶茶,被诊断为 “妊娠期糖尿病”,胎儿预估体重达 4.2 千克。分娩时,由于胎儿过大,无法顺利通过产道,最终只能通过剖宫产手术分娩,术后还出现了伤口感染的情况。更让人揪心的是,新生儿出生后出现了 “新生儿低血糖”,需要在保温箱中观察治疗三天。

除了奶茶,蛋糕、巧克力、糖果等甜食也含有大量添加糖。有些准妈妈会认为 “巧克力能补充能量,对胎儿大脑发育好”,但实际上,巧克力中的可可碱具有兴奋作用,过量食用可能会刺激胎儿,导致胎动频繁;同时,巧克力的热量极高,长期食用容易导致准妈妈体重增长过快,增加难产风险。

更严重的是,孕期高糖饮食还可能影响胎儿的器官发育,增加畸形风险。研究表明,孕期血糖过高会干扰胎儿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发育,可能导致胎儿出现 “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畸形” 等问题。此外,高糖环境还会影响胎儿的胰岛功能发育,增加其出生后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

有些准妈妈会说:“那我喝无糖奶茶、吃无糖蛋糕总可以吧?” 其实,“无糖” 并不等于 “无热量”。无糖奶茶中虽然没有添加蔗糖,但含有植脂末(奶精),植脂末中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准妈妈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无糖蛋糕为了保证口感,会添加大量油脂,过量食用同样会导致体重超标。

孕期对糖分的需求确实会略有增加,但应通过天然食物获取,比如新鲜水果。水果中不仅含有糖分,还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能为母婴提供全面营养。但需要注意的是,水果也不能过量食用,像西瓜、荔枝、龙眼等含糖量较高的水果,每天的摄入量应控制在 200 克以内,避免一次性大量食用。

多种维生素盲目补:过量补充竟致胎儿中毒

“孕期需要补充维生素,我就把叶酸、复合维生素、钙片、铁剂全都一起吃,这样营养更全面,宝宝肯定更健康。” 很多准妈妈会陷入 “维生素补充越多越好” 的误区,甚至有些家庭会自行购买多种维生素制剂,让准妈妈 “加倍服用”。可实际上,维生素并非 “多多益善”,过量补充某些维生素,可能会导致胎儿中毒,留下终身遗憾。

叶酸是孕期必须补充的维生素,能有效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一般建议从备孕前 3 个月开始,每天补充 400 微克,直至怀孕后 3 个月。但有些准妈妈认为 “多补点叶酸,预防效果更好”,自行将剂量增加到每天 1000 微克甚至更高。长期过量补充叶酸,会掩盖维生素 B12 缺乏的症状,可能导致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还可能增加准妈妈患结肠癌的风险。

复合维生素片是很多准妈妈的 “日常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复合维生素片中已经包含了叶酸、维生素 A、维生素 D、钙、铁等多种营养素。如果在服用复合维生素片的同时,又额外补充钙片、铁剂、维生素 D 制剂,很容易造成某些营养素过量。

维生素 A 过量是孕期补充维生素最常见的风险之一。维生素 A 对胎儿视力发育和骨骼发育至关重要,但过量摄入会导致胎儿畸形,比如 “先天性无眼症”“腭裂”“骨骼发育不良” 等。曾有一位准妈妈,在孕期同时服用复合维生素片和维生素 A 胶囊,导致每日维生素 A 摄入量超过安全标准 3 倍,产检时发现胎儿存在 “眼部发育异常”,最终不得不终止妊娠,令人惋惜。

维生素 D 过量同样危险。维生素 D 能促进钙的吸收,预防准妈妈骨质疏松和胎儿佝偻病,但过量补充会导致高钙血症,引起准妈妈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还可能导致胎儿血管钙化,影响心血管系统发育。有些准妈妈认为 “晒太阳就能补充维生素 D,不用额外吃制剂”,但孕期晒太阳需要注意时间和方式,避免晒伤皮肤,一般建议每天在上午 10 点前或下午 4 点后,暴露手臂和腿部皮肤,晒太阳 15-20 分钟即可,若光照不足,可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维生素 D 制剂。

钙片和铁剂的补充也需要谨慎。孕期对钙的需求量会增加,一般建议孕中期每天补充 600 毫克,孕晚期每天补充 1000 毫克,但过量补钙会导致准妈妈便秘、肾结石,还可能影响铁的吸收;铁剂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孕期缺铁性贫血,过量补充会导致铁中毒,出现腹痛、腹泻、肝损伤等症状,还可能影响胎儿的铁代谢功能。

因此,孕期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一定要遵循 “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 的原则,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建议准妈妈在孕早期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根据自身的饮食情况和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补充方案,避免盲目自行补充。

孕期正确 “进补” 指南:均衡饮食是核心

说了这么多 “补错反伤胎” 的案例和危害,很多准妈妈可能会疑惑:“那孕期到底该怎么补才正确呢?” 其实,孕期不需要追求 “名贵补品”,也不需要 “过量补充”,只要做到 “均衡饮食、科学搭配”,就能满足母婴的营养需求。

首先,要保证主食的多样性,多吃全谷物和杂豆类,比如燕麦、糙米、玉米、红豆等,它们富含膳食纤维,能预防孕期便秘,还能提供持续的能量;其次,要摄入足量的优质蛋白质,比如鱼、禽、蛋、瘦肉、牛奶、豆制品等,其中鱼类富含 DHA,能促进胎儿大脑和视力发育,但要注意避免食用金枪鱼、鲨鱼等汞含量较高的鱼类;再次,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每天摄入 300-500 克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以上,水果每天摄入 200-400 克,选择含糖量适中的品种;最后,要适量摄入健康脂肪,比如坚果、植物油等,避免食用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在特殊营养素的补充上,除了前文提到的叶酸,孕期还需要重点关注铁、钙、碘的摄入。铁主要来源于红肉、动物肝脏、菠菜等食物,若饮食摄入不足,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钙主要来源于牛奶、酸奶、豆腐、虾皮等食物,孕中期后可适当增加奶制品的摄入量;碘对胎儿甲状腺发育至关重要,建议孕期食用加碘盐,同时适量食用海带、紫菜等含碘食物,但要注意避免过量。

此外,孕期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鱼片、生肉、未煮熟的鸡蛋等可能含有细菌或寄生虫的食物;避免饮用浓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控制盐分和油脂的摄入,预防孕期水肿和高血压。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每个准妈妈的身体状况和营养需求都不同,若存在特殊情况,比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贫血等,应及时咨询医生或注册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切勿盲目听信 “偏方” 或 “经验之谈”,以免因不当进补影响母婴健康。

孕期是女性生命中特殊而珍贵的阶段,科学合理的营养补充,不仅能让准妈妈顺利度过孕期,还能为胎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记住,孕期进补的关键在于 “适量” 和 “均衡”,远离盲目进补的陷阱,才能让母婴都健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