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辛苦苦直播 16 天,本以为能拿到应得的工资补贴家用,没想到老板一句话就想把数千元工资赖掉,这让我们这些宝妈怎么接受!” 福州的林女士提起自己兼职带货被欠薪的经历,满是委屈与无奈。如今,直播带货行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像林女士这样的宝妈选择投身其中,希望通过灵活的兼职工作平衡家庭与收入,然而,欠薪、权益受损等问题却如阴影般笼罩着她们,林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直播行业用工乱象与从业者维权困境,值得我们深入关注与思考。

宝妈兼职 16 天陷欠薪风波,公司借口层出不穷
今年 6 月份,家住福州的林女士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在朋友吴女士的介绍下,来到当地一家传媒公司兼职做带货主播。双方约定,林女士每天直播 3 小时,每小时薪资 80 元,按照这样的标准,16 天下来,林女士应得的工资为 3840 元(16 天 ×3 小时 / 天 ×80 元 / 小时)。对于需要照顾家庭的林女士而言,这笔钱虽然不算巨额,却是她辛勤付出的回报,也是补贴家用的重要来源。
然而,当林女士完成 16 天的直播工作,满心期待地向公司索要工资时,麻烦却接踵而至。起初,公司以各种理由拖延支付,一会儿说财务正在核算,一会儿又说需要等待审批。在林女士多次催促后,公司方面竟然直接翻脸,给出了一个让她无法接受的理由 —— 否认林女士是其公司员工,拒绝支付工资。
林女士坦言,自己确实是帮朋友吴女士代班,当时双方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就可以随意拖欠甚至拒付工资。“我每天按照公司的要求准时到岗直播,直播内容、产品介绍等也都是听从公司安排,怎么就不是公司的员工了?” 林女士对此十分不解。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林女士联系了《第一帮帮团》栏目记者,希望在媒体的帮助下追回工资。
随后,记者与林女士一同前往该传媒公司的办公地点协商。面对记者的询问,公司负责人态度强硬,始终坚持林女士不是公司正式员工,拒绝与其进行协商,甚至不愿正面回应工资支付问题。就在协商陷入僵局时,林女士的朋友吴女士站了出来,她表示,在请林女士代班前,自己已经明确征得公司方的同意,公司当时并未提出任何异议,如今却以此为借口拒付工资,实在是不讲道理。
经过记者的多次沟通与协调,公司方面终于松口,承诺会在 9 月 15 日前,将林女士和吴女士的工资一同转到吴女士的账户内。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公司又提出了新的条件 —— 因两人未做满一个月,只能发放 70% 的工资。按照这个标准,林女士原本应得的 3840 元工资,瞬间缩水到了 2688 元,无端少了 1152 元。即便如此,公司是否能按时支付这 70% 的工资,林女士心中依旧没底。
截至《第一帮帮团》节目播出前,林女士告诉记者,公司方确实支付了部分工资,但并未足额支付,剩余款项仍处于拖欠状态。有着多年直播带货经验的林女士,无奈地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提醒那些想要进入直播行业的朋友:“入行需谨慎,一定要提前维护好自己的权益,别像我一样辛苦付出后却陷入欠薪的困境。”
直播行业欠薪事件频发,从业者权益屡遭侵害
林女士的遭遇并非偶然,在直播带货行业,类似的欠薪事件早已屡见不鲜。据河南电视台都市报道栏目报道,今年 1 月份,河南的王女士同样遭遇了直播带货欠薪问题。王女士在一家传媒公司担任带货主播,双方约定了明确的薪资标准和支付时间,但在王女士完成工作后,公司却以经营困难为由,迟迟不支付工资。王女士多次与公司沟通无果,生活陷入困境。无奈之下,王女士联系了媒体求助,在栏目组及当地社区的协助下,经过多次协商与调解,公司最终才将拖欠的工资支付给王女士,王女士的权益才得以维护。
无独有偶,2024 年,河南郑州的张女士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张女士投诉自己所在的传媒公司拖欠工资,面对张女士的投诉和媒体的追问,公司方竟直接回应 “无力支付工资”,态度消极,毫无解决问题的意愿。张女士为了追回工资,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在多方努力下,才勉强拿到了部分拖欠的薪资。
这些案例只是直播行业欠薪问题的冰山一角。随着直播带货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量传媒公司涌入市场,其中不乏一些资质不全、管理不规范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利用直播行业灵活的用工模式,不与从业者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不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为后续的欠薪、权益纠纷埋下隐患。而像林女士、王女士、张女士这样的从业者,尤其是宝妈群体,由于兼顾家庭,时间和精力有限,在面对企业的不公正待遇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维权之路异常艰难。
律师支招:签订合同是关键,留存证据护权益
直播行业欠薪事件频发,从业者该如何保护好自身的权益呢?针对这一问题,法律人士罗威律师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为广大直播从业者点亮了维权的明灯。
罗威律师强调,对于想要进入直播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在与传媒公司合作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或合作协议至关重要。在签订合同前,从业者一定要仔细审查合同主体资质,查看传媒公司的营业执照、相关经营许可等证件,明确对方身份是否合法、信誉是否良好。很多从业者在入职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导致后续出现纠纷时,甚至找不到明确的责任主体,维权无门。
同时,在合同条款方面,从业者要重点关注收益分配条款。直播行业的收入来源较为多样,包括礼物分成、广告收入、销售提成等,从业者需要在合同中与公司清晰界定各项收入来源及分成比例,避免出现 “口头约定”“模糊表述” 等情况,防止公司后续在收入核算时 “做手脚”,损害自身利益。此外,支付时间与方式也必须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例如每月几号支付工资、通过何种方式支付(银行转账、微信、支付宝等),确保薪资能够按时、足额到账。
除了收益分配和支付条款,合同解除条款也不容忽视。从业者要在合同中明确何种情况下双方可以解除合同、解除合同的程序以及违约责任等内容。在直播行业,由于工作内容、合作模式等可能会随着市场变化而调整,提前约定好合同解除相关条款,能够有效避免后续出现纠纷时,双方各执一词,无法妥善解决问题。
对于像林女士这样未签订合同,但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情况,罗威律师表示,从业者同样受法律保护。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若主播按照公司要求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直播,接受公司的管理和安排,且公司向主播发放固定报酬,双方就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此时,从业者需要注意留存能够证明劳动关系从属性的材料,这些材料将成为维权的关键证据。具体包括:公司制定的排班表,证明自己按照公司要求的时间工作;工作群内的通知记录,如公司安排直播任务、调整直播内容等的聊天记录,证明自己接受公司的管理;薪酬转账记录,包括公司以往支付工资的转账凭证、聊天记录中的薪资沟通内容等,证明双方存在薪资约定和支付关系;绩效考核标准及考核结果,证明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公司对自己的管理考核情况。
当从业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如遭遇欠薪、无故辞退等情况,可以凭借上述证据,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等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罗威律师提醒,从业者在维权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证据,避免证据丢失或损毁;同时,要了解劳动仲裁和诉讼的流程、时效等相关规定,在法定时效内提出维权申请,避免因超过时效而丧失维权机会。
规范行业用工,筑牢维权防线
直播带货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为许多人带来了增收的机会,但行业发展不能以牺牲从业者的合法权益为代价。林女士等宝妈的欠薪遭遇,以及众多类似的案例,暴露出当前直播行业在用工管理、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从业者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直播行业的监管,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
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传媒公司的审查力度,严格审核企业的资质,严厉打击无资质经营、违法用工等行为。同时,要建立健全直播行业用工管理制度,推动企业与从业者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从源头上减少欠薪、权益纠纷等问题的发生。此外,监管部门还应畅通维权渠道,为从业者提供便捷、高效的维权服务,降低维权成本,让从业者在权益受损时能够及时得到帮助。
对于传媒公司而言,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认识到保障从业者合法权益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用工流程,按时、足额支付从业者工资,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制度,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只有尊重从业者、保障从业者的权益,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与从业者的共赢。
对于广大想要进入直播行业的人来说,林女士的经历是一记深刻的警示。在入行前,要充分了解行业情况,选择正规、有信誉的传媒公司;在工作过程中,要注重留存相关证据,提高维权意识;一旦遭遇权益侵害,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企业、从业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携手,共同规范行业秩序,筑牢从业者的维权防线,才能让直播行业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行,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也让像林女士这样的宝妈群体能够在这个行业中安心工作、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