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喊 “妈妈我要买”,别只会说 “买” 或 “不买”!3 句伤害话要避开,1 个沟通法更管用

周末带女儿布妞去步行街,刚走到街角,她突然停下脚步,眼睛直勾勾盯着路边的宠物笼 —— 里面几只圆滚滚的仓鼠正抱着瓜子啃得欢。卖仓鼠的阿姨立刻笑着搭话:“小朋友喜欢呀?让妈妈买一只回家,每天都能跟你玩。”

布妞立马蹲下身,手指轻轻贴着笼子,转头看向我时,眼睛亮得像含了星星:“妈妈,我想要这个!”

我心里瞬间犯了难。之前她吵着要小金鱼,买回家头三天每天准时喂鱼食、换清水,可没过一周就抛在脑后,最后换水、清理鱼缸的活儿全成了我的 “任务”;后来又要小乌龟,如今乌龟缸还在阳台角落积灰。但我没像以前那样直接说 “不行”,也没心软点头,因为多次踩坑后我发现,孩子要东西时,家长的回应里藏着孩子未来的价值观,尤其是 3 句话,说出口就是在 “伤害” 孩子,再生气也不能说。

第一句别轻易说:“好,给你买”—— 无底线满足,养不出懂珍惜的孩子

每次在商场看到家长被孩子缠得没办法,最后叹口气掏出手机:“好嘛好嘛,给你买,别闹了”,我都忍不住替孩子捏把汗。很多家长觉得 “孩子喜欢就买” 是爱,觉得自己省点钱没关系,或者怕孩子哭闹丢人,干脆直接满足。可这种 “要啥给啥” 的回应,正在悄悄毁掉孩子的认知。

我邻居家的孩子就是典型例子。从幼儿园开始,只要孩子开口要玩具、要零食,家长从不说 “不”。上小学时,孩子看到同学有最新款的电话手表,回家就哭闹着要,家长咬咬牙买了;上初中后,又吵着要几千块的运动鞋,家长犹豫时,孩子直接甩下一句:“别人爸妈都给买,就你不给我买!”

其实孩子的欲望就像气球,你越无底线吹,它越容易破。小时候要几十块的玩具,长大可能要几万块的电子产品、几十万的车,家长的能力永远赶不上孩子欲望膨胀的速度。更可怕的是,习惯了 “伸手就有” 的孩子,不会觉得 “得到” 是幸运,反而会把 “拥有” 当成理所当然,既不懂得感恩家长的付出,也学不会为自己的欲望负责。

之前在育儿论坛看到一位妈妈的 “高招”,我后来试着用在布妞身上,效果特别好。她每次都会跟孩子说 “可以买,但我们要先一起做件事”—— 让孩子写一份 “购物申请”,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你为什么想要这个东西?是真的需要,还是只是觉得别人有?第二,买回家后你会怎么用?能坚持用多久?第三,我们能不能用更划算的方式得到它?比如等打折,或者用你的零花钱分担一部分?

有次布妞想要一个一百多块的芭比娃娃,认真写了申请:“我想要芭比是因为可以给她做衣服,锻炼手工;我每天放学玩 20 分钟,能玩到明年;我可以用我的 50 块零花钱,妈妈补剩下的。” 最后我同意了,她至今还会定期给芭比换衣服,比之前那些 “三分钟热度” 的玩具珍惜多了。比起直接说 “好,给你买”,让孩子思考 “为什么要”“怎么用”,才是教会他理性消费的第一步。

第二句千万别吐槽:“买它有什么用?乱花钱”—— 贬低孩子的愿望,会让他变得 “不敢要”

我姨每次带孙子逛超市,孩子只要拿起零食或玩具,她总会皱着眉吐槽:“这破饼干有什么好吃的?不如回家吃馒头有营养”“就这塑料小车,几十块钱买一堆废品,你是不是傻?” 每次说完,孩子都会默默放下东西,低着头不说话,后来再逛超市,不管看到什么,都只会说 “我不要”。

姨还得意地跟我们说:“你看我家孙子多懂事,从不乱要东西。” 可我却发现,孩子跟我们一起吃饭时,问他想吃什么,他永远说 “随便”;给他买衣服,问他喜欢哪个颜色,他也只会说 “都行”。原来姨的 “吐槽” 不是让孩子 “懂事”,而是让他觉得 “我的想法是错的,我想要的东西都没价值”,慢慢养成了 “不配得感”。

孩子的世界里,“想要” 从来不是小事。他想要的可能不是昂贵的玩具,而是玩具带来的快乐;不是新奇的零食,而是尝试新口味的期待。当家长说 “买它没用”“乱花钱” 时,看似是在省钱,实则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 —— 你觉得 “没用”,可在孩子眼里,那是他此刻最渴望的东西。

后来我跟姨建议,下次孩子要东西时,别贬低物品,直接说 “原因”。比如孩子要饼干,就说 “我们早上刚吃过零食,现在吃饼干会影响午饭,等下午饿了再买好不好?”;孩子要玩具,就说 “家里已经有三个类似的小车了,再买的话,旧的小车会孤单的,我们先把旧玩具整理好,下次再买新的怎么样?”。没过多久,姨就跟我说,孩子现在会主动说 “那我们等下次再买”,也敢跟她分享 “我今天看到一个特别好玩的玩具,等我生日妈妈可以买给我吗”,眼里的光慢慢回来了。

第三句别随口提:“别人怎么不要买,就你要买?”—— 拿孩子对比,只会养出 “自卑的娃”

“你看隔壁小明,从来不会乱要玩具,就你天天要这要那”“楼下妞妞多听话,你怎么就这么不懂事?” 这些话,我小时候常听我妈说,如今在小区里,也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可家长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 就像一根刺,扎在孩子心里,只会让他觉得 “我不如别人,我是个糟糕的孩子”。

我同事的儿子上小学时,因为想要一个奥特曼卡片,被同事说 “别人都在好好学习,就你整天想着玩卡片,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从那以后,孩子再也没提过卡片,却变得越来越自卑 —— 上课不敢举手发言,怕回答错了被老师说 “不如别人”;考试考了 90 分,也会难过地说 “我们班有五个考 100 分的,我还是很差”。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孩子喜欢安静看书,有的孩子喜欢动手玩玩具;有的孩子对物质需求低,有的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用 “别人不要,就你要” 来否定孩子,本质上是在忽略他的个性,让他活在 “和别人比较” 的焦虑里。长大后,他要么会变得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要么会因为 “害怕不如别人” 而不敢尝试新事物。

其实拒绝孩子时,换个说法效果完全不一样。布妞想要仓鼠那次,我先蹲下来跟她一起看:“这只仓鼠抱着瓜子的样子真可爱,妈妈也觉得它很萌呢。” 先共情她的感受,让她知道 “我的喜欢被看见”。然后再跟她说:“同时呀,我们之前约定好,每个月只能买一个宠物或玩具,这个月你已经买了小兔子玩偶,要是再买仓鼠,就违反约定啦。” 用 “同时” 代替 “但是”,不会让孩子觉得 “妈妈在反驳我”。最后我把问题抛给她:“这个月的额度已经用完了,这可怎么办呢?”

布妞想了一会儿,小声说:“那我们把仓鼠的照片拍下来,等下个月再买好不好?” 我赶紧点头:“这个办法太棒了!我们现在就拍,下个月来看看它还在不在。” 后来到了下个月,布妞再提起仓鼠时,已经没那么渴望了,反而说 “家里有小兔子玩偶就够了,仓鼠要每天喂,我可能没时间照顾它”。

孩子要东西时,家长的回应从来不是 “买” 或 “不买” 这么简单。不说 “好,给你买”,是不让孩子被欲望裹挟;不说 “买它没用”,是保护孩子的内心渴望;不说 “别人怎么不要”,是尊重孩子的独特个性。真正的育儿,不是用语言 “控制” 孩子,而是用沟通 “引导” 孩子 —— 让他知道 “想要” 不可怕,重要的是学会思考 “为什么要”“能不能要”“怎么得到”,这才是孩子未来面对世界时,最珍贵的能力。

下次再遇到孩子喊 “妈妈我要买”,不妨试试先共情、再讲规则、最后让孩子想办法,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中更懂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