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岁女孩一年近视涨 150 度!家长必看的近视防控误区与正确做法

新学期开学不过一个月,杭州市儿童医院眼科门诊就排起了长队。家住拱墅区的刘女士带着 9 岁的女儿朵朵(化名)匆匆赶来,“孩子最近总说看黑板上的字模模糊糊,有时候还会揉眼睛、歪着头看东西。” 经过散瞳验光检查,朵朵的双眼近视度数已达到 250 度,而一年前,她的近视度数仅为 100 度,一年时间里度数足足涨了 150 度。这一结果让刘女士既震惊又懊悔,“早知道当初就该听医生的话,及时给孩子配镜,也不至于让度数涨得这么快。”

杭州市儿童医院眼科主任李丽娟在接诊过程中发现,像刘女士这样因认知误区耽误孩子近视防控的家长不在少数。“每年寒暑假过后,儿童视力问题都会迎来一个爆发期。假期里孩子作息不规律,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户外活动时间不足,这些都会加剧视力下降。但更关键的是,很多家长对儿童近视存在错误认知,导致孩子错过最佳防控时机,进而让近视度数快速加深。”

案例直击:错误认知致近视度数飙升

除了朵朵,10 岁的男孩小宇(化名)的情况也让人揪心。今年年初,小宇在学校体检中被查出双眼近视 125 度,老师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并考虑配镜。可小宇的妈妈却认为,“孩子才 10 岁,眼睛还在发育,现在就戴眼镜,以后就再也摘不下来了,而且度数肯定会越来越深。” 她觉得只要让孩子少看点电子产品,多注意休息,视力说不定就能恢复,于是拒绝了配镜建议,只是给孩子买了一些缓解眼疲劳的眼药水。

然而,情况并没有像小宇妈妈预期的那样发展。随着时间推移,小宇看东西越来越吃力,上课的时候不得不使劲眯着眼睛,写作业时也把脑袋埋得越来越低。直到最近,小宇妈妈发现孩子看远处的广告牌都要凑到跟前,这才慌了神,赶紧带孩子来到杭州市儿童医院检查。验光结果显示,小宇的双眼近视度数已经飙升到 300 度,短短半年多时间,度数涨了 175 度。

“如果在孩子刚开始近视的时候就及时配镜,让孩子能清晰视物,减轻眼睛的调节负担,度数增长速度肯定能慢下来。” 李丽娟主任无奈地说,“很多家长都存在‘戴镜恐惧’,总觉得戴眼镜是‘洪水猛兽’,却不知道这种错误的想法会给孩子的眼睛带来更大的伤害。”

这些常见认知误区,正在悄悄 “偷走” 孩子的视力

李丽娟主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了家长在儿童近视防控中最容易陷入的几大认知误区,这些误区不仅会延误干预时机,还可能加速孩子近视度数的增长。

误区一:孩子能看清黑板,就不算近视

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能看清黑板上的字,就说明视力没问题,不需要关注近视问题。但实际上,很多孩子为了看清黑板,会不自觉地采取眯眼、歪头、凑近看等方式,这些行为会让眼睛处于紧张状态,长期下来,视力会逐渐下降。

李丽娟主任举例说,之前接诊过一个 8 岁的男孩,家长一直觉得孩子视力很好,因为孩子坐在教室第三排,总能准确回答老师关于黑板内容的提问。直到一次学校组织的视力筛查中,男孩被查出左眼近视 75 度,右眼近视 100 度。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孩子明明能看清黑板,怎么会近视呢?” 经过详细检查发现,男孩为了看清黑板,已经养成了轻微眯眼的习惯,虽然暂时能看清,但眼睛的调节功能已经受损,如果不及时干预,近视度数会快速加深。

误区二:眼镜偶尔戴就行,不用一直戴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近视度数不高,没必要一直戴眼镜,上课的时候戴,下课或者平时在家就摘下来,这样能减少对眼镜的依赖。但这种做法其实是错误的。

“眼睛的调节功能就像弹簧,频繁地戴上和摘下眼镜,就相当于不断地拉伸和放松弹簧,时间长了,弹簧的弹性就会下降,眼睛的调节功能也会受损。” 李丽娟主任解释道,“孩子的眼睛还在发育阶段,调节能力相对较弱,频繁切换视物状态,会让睫状肌一直处于紧张疲劳状态,反而会加速近视度数的增长。”

她强调,一旦孩子被确诊为真性近视,并且医生建议配镜,就应该让孩子坚持佩戴眼镜,无论是上课、看书、写作业,还是日常活动,都要佩戴,这样才能让眼睛始终处于舒适清晰的视物状态,减轻眼睛负担。

误区三:眼镜度数配低一点,能控制近视增长

在配镜时,很多家长都会要求医生把眼镜度数配低一点,他们认为这样做能 “控制” 近视度数的增长,避免孩子的度数越来越深。但实际上,这种 “欠矫” 的配镜方式对孩子的眼睛伤害很大。

李丽娟主任指出,当孩子佩戴度数不足的眼镜时,看东西仍然是模糊的,为了看清物体,眼睛会不自觉地加大调节力度,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导致眼睛疲劳、干涩、酸胀,甚至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而且,模糊的视觉信号会影响孩子的视觉发育,反而会让近视度数增长得更快。

“目前主流的医学观点认为,儿童近视配镜应该遵循‘足矫’的原则,也就是按照孩子的实际近视度数配镜,让孩子能够清晰舒适地视物。” 李丽娟主任说,“只有在清晰的视觉环境下,眼睛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从而延缓近视度数的增长。当然,‘足矫’也不是盲目追求高度数,而是要在专业检查的基础上,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配镜方案。”

误区四:近视可以通过偏方恢复,不用科学干预

随着儿童近视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市面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声称能 “治愈” 近视的偏方,比如中药敷眼、穴位按摩、视力训练仪等。很多家长抱着 “试试看” 的心态,给孩子尝试这些偏方,却忽视了科学的近视防控方法。

“真性近视是不可逆的,目前还没有任何方法能够彻底治愈真性近视。” 李丽娟主任明确表示,“那些所谓的‘治愈’近视的偏方,大多没有科学依据,不仅无法控制近视度数的增长,还可能因为延误了正规的治疗时机,导致孩子的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

她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近视,一定要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眼科进行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比如佩戴合适的眼镜、使用角膜塑形镜、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而不是盲目相信偏方。

近视不可逆但可控,科学干预是关键

虽然真性近视无法逆转,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们只能 “听天由命”。李丽娟主任强调,儿童近视是可以有效控制的,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并且采取科学的防控方法。

早筛查:定期检查,及时发现视力问题

家长应该定期带孩子进行视力检查,建立孩子的视力健康档案。一般来说,3-6 岁的儿童每半年要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学龄儿童每 3-6 个月要进行一次视力检查。通过定期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孩子视力的变化情况,一旦出现近视苗头,就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此外,家长也要学会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如果发现孩子出现眯眼、歪头、揉眼睛、凑近看东西、抱怨看不清黑板等情况,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排除近视的可能。

早干预:确诊近视后,及时采取科学措施

一旦孩子被确诊为真性近视,家长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为孩子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

首先,要为孩子佩戴合适的眼镜。配镜前,一定要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专业的医学验光,包括散瞳验光、视功能检查等,让医生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配镜方案。配镜后,要让孩子坚持佩戴,并且定期复查视力,一般每 3-6 个月复查一次,根据视力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眼镜度数。

其次,对于符合条件的孩子,可以考虑使用角膜塑形镜。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殊设计的硬性隐形眼镜,通过夜间佩戴,能够暂时改变角膜的形态,从而在白天不戴眼镜的情况下获得清晰的视力,同时还能有效延缓近视度数的增长。但角膜塑形镜的验配和使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做好镜片的清洁、护理和定期复查工作。

另外,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也是控制儿童近视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每天保证 2 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能够有效延缓儿童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在课余时间多到户外进行运动,比如跑步、跳绳、打球等,让孩子的眼睛充分接触自然光线,缓解眼睛疲劳。

培养良好用眼习惯,从源头预防近视

除了及时干预,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也非常重要,这是从源头预防近视的关键。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家长要注意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对于学龄前儿童,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宜超过 1 小时,每次使用时间不宜超过 20 分钟;对于学龄儿童,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也不宜过长,要注意劳逸结合。同时,要调整好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光线,避免在过亮或过暗的环境下使用电子产品。

在阅读和书写方面,要让孩子保持正确的姿势,眼睛与书本的距离要保持在 30-40 厘米之间,胸口与课桌的距离要保持一拳左右,手指与笔尖的距离要保持一寸左右。此外,要注意控制孩子的阅读和书写时间,每学习 30-40 分钟,就要让孩子休息 10-15 分钟,通过远眺、闭目养神、做眼保健操等方式,缓解眼睛疲劳。

还要注意改善孩子的用眼环境,保证室内光线充足、柔和,避免在强光或弱光下学习。同时,要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桌椅,桌椅的高度要与孩子的身高相匹配,让孩子能够舒适地学习。

儿童近视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作为孩子视力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摒弃错误的认知,树立科学的近视防控观念,密切关注孩子的视力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让孩子拥有一双明亮健康的眼睛,看清这个美好的世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