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方案明天汇报能通过吗?”“孩子今天在学校没闯祸吧?”“爸妈最近血压好像又不稳定了……” 生活中,类似的念头常常在我们脑海里反复盘旋,挥之不去。35 岁的陈先生就深陷这样的困境,作为互联网公司的项目负责人,他每天要处理大量复杂工作,回家后还要操心家庭琐事。近半年来,他总在深夜辗转反侧,脑海里不断回放白天的工作细节,担忧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即便勉强睡着,也会被各种焦虑的梦境惊醒。

长期的睡眠不足让陈先生白天精神萎靡,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中频频出错,记忆力也大不如前,甚至出现了食欲不振、莫名心慌的症状。在家人的劝说下,他来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找到了李敏副主任医师。经过 “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李医师判断陈先生属于 “心脾两虚兼肝气郁结” 型的过度思虑,为他制定了一套综合性的调理方案。经过两个月的调理,陈先生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焦虑情绪减轻,终于能重新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工作和生活。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像陈先生这样被 “过度思虑” 困扰的人不在少数。中医认为,“思” 本是人体正常的情志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知过程,但当思虑超出了合理范围,就会从 “正常情志” 转变为 “致病因素”,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黄帝内经・素问》中早有记载:“思则气结”。这意味着过度思虑会导致人体气机运行不畅,就像原本畅通无阻的河流被泥沙堵塞,脏腑功能也会随之失调。从中医脏腑理论来看,思虑与心、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医有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 的说法,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过度思虑会使脾的运化功能受损,无法正常将食物转化为气血,导致气血不足;而心主神志,依赖气血的濡养,气血不足则心神失养,进而出现失眠、心悸、健忘等症状。同时,长期思虑过度还会影响肝气的疏泄,导致肝气郁结,进一步加重情绪焦虑、胸闷胁胀等不适。
当身体被过度思虑 “纠缠” 时,会发出一系列明显的警示信号,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就需要提高警惕:
-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躺下后大脑不停思考,久久无法入眠;或睡眠浅,容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甚至出现多梦、噩梦频繁的情况,导致睡眠质量大打折扣。
- 消化系统异常:食欲不振,对以往喜欢的食物也提不起兴趣,进食量明显减少;或出现脘腹胀闷、嗳气、反酸等症状,部分人还可能伴有大便不调,如便秘或腹泻。
- 精神状态差:白天感到疲倦乏力,提不起精神,工作和学习效率显著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走神,记忆力减退,经常忘记重要的事情。
- 情绪问题:情绪波动大,容易烦躁、焦虑,对未来充满担忧,缺乏安全感;部分人还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类似抑郁的表现。
- 身体不适:经常感到头晕、头痛,多为前额部或双侧太阳穴胀痛;女性可能出现月经不调,如月经推迟、经量减少、痛经加重等症状;部分人还会伴有心慌、气短、胸闷等不适。
面对过度思虑带来的困扰,中医有着丰富且有效的调理方法,能够从整体出发,帮助人们恢复身心平衡:
药食同源,吃出好心态
中医认为 “脾胃为后天之本”,调理好脾胃功能,是改善过度思虑的基础。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食用一些药食同源的食材,达到健脾养心、安神助眠的效果:
- 小米:性凉,味甘咸,具有健脾和胃、安眠助神的功效。可以将小米熬成粥,睡前适量食用,有助于缓解失眠症状。小米粥还可以搭配红枣、桂圆等食材,增强养血安神的作用。
- 山药:性平,味甘,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无论是蒸山药、山药排骨汤,还是将山药与大米一起熬粥,都是不错的食用方式。长期食用山药,有助于改善因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症状。
- 莲子:性平,味甘涩,具有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的功效。可以用莲子煮水喝,或与百合、银耳一起熬成羹,适合因心神不宁导致失眠、多梦的人群食用。需要注意的是,莲子心味苦,具有清心泻火的作用,心火旺盛者可保留莲子心,而脾胃虚寒者则建议去除。
- 茯苓:性平,味甘淡,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可以将茯苓打成粉,与面粉混合制作馒头、包子等面食,或与薏米、红豆一起煮水喝,有助于改善脾虚湿盛引起的脘腹胀闷、大便溏薄等症状,同时对心神不宁、失眠健忘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 酸枣仁:性平,味甘酸,具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的功效。对于因心肝血虚引起的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健忘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可以将酸枣仁捣碎后用开水冲泡代茶饮,或与大米一起熬粥食用。
针灸推拿,疏通经络调脏腑
针灸和推拿是中医调理过度思虑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安神定志,改善脏腑功能:
- 针灸疗法:常用的穴位包括内关、神门、足三里、百会、三阴交等。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两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具有宁心除烦、和胃降逆的功效,可缓解心悸、胸闷、焦虑等症状;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能养心安神、调理气血,是治疗失眠、健忘的常用穴位;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肌的外缘,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作用,可改善因脾虚引起的疲倦乏力、食欲不振;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能醒脑开窍、安神定志,有助于缓解头痛、头晕、失眠、焦虑等症状;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具有健脾益血、调肝补肾的功效,尤其适合女性因思虑过度导致的月经不调、失眠等问题。针灸治疗时,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辨证施针,一般每周治疗 2-3 次,一个疗程为 10-15 次。
- 推拿按摩:除了专业的针灸治疗,日常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推拿按摩来缓解过度思虑带来的不适。比如,用手指指腹按揉上述穴位,每个穴位按揉 3-5 分钟,每天坚持 1-2 次;还可以用手掌心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次按摩 10-15 分钟,有助于促进脾胃运化,改善消化不良;此外,梳头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用梳子从额头向后梳理头发,每天梳理 100-200 次,能够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缓解头痛、头晕,改善睡眠质量。
耳穴压豆,便捷调理显功效
耳穴疗法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耳朵虽然面积不大,但分布着众多与脏腑、经络相关的穴位,通过刺激耳穴可以起到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的作用。对于过度思虑的人群,耳穴压豆是一种非常便捷有效的调理方法。
常用的耳穴包括神门、心、脾、肝、枕、皮质下、交感等。神门穴具有镇静安神、缓解焦虑的功效;心穴能养心安神,改善心悸、失眠;脾穴可健脾益气,增强脾胃功能;肝穴能疏肝解郁,缓解肝气郁结引起的情绪问题;枕穴有助于改善睡眠,缓解头痛;皮质下穴可调节大脑皮层功能,改善精神状态;交感穴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缓解心慌、胸闷等不适。
耳穴压豆的操作方法非常简单,首先由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耳穴,然后用 75% 的酒精对耳廓进行消毒,将王不留行籽贴在胶布上,再将胶布贴在选定的耳穴上,用手指指腹轻轻按压胶布,使耳穴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每次按压 3-5 分钟,每天按压 3-5 次,两耳交替进行,一般 5-7 天更换一次胶布,一个疗程为 2-3 次。耳穴压豆无需特殊设备,操作方便,患者可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随时进行按压,非常适合日常调理。
中药汤剂,辨证施治获良效
中医治疗过度思虑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苔、脉象等,判断其证型,然后开出个性化的中药汤剂。除了前文提到的归脾汤,针对不同的证型,还有其他常用的方剂:
- 心脾两虚型:除了归脾汤,还可以选用养心汤。养心汤由黄芪、茯苓、茯神、当归、川芎、半夏曲、人参、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补益心脾、养心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心脾两虚导致的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疲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 肝气郁结型:对于肝气郁结引起的过度思虑,伴有情绪抑郁、胸闷胁胀、嗳气、善太息等症状,可选用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由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肝气郁结带来的不适。
- 心火亢盛型:如果过度思虑伴有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黄赤、大便干结等心火亢盛的症状,可选用朱砂安神丸。朱砂安神丸由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黄、当归等药物组成,具有清心泻火、镇心安神的功效。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中药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辨证要求,不同的证型所用的药物、剂量都有所不同,而且中药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配伍关系。因此,在使用中药汤剂调理时,务必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根据症状随意用药,以免因辨证不准、用药不当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运动导引,调畅气机解郁结
过度思虑会导致人体气机郁结,而适当的运动导引则能够促进气血流通,调畅气机,缓解郁结状态,从而改善过度思虑带来的不适。
-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武术运动,其动作缓慢、柔和、连贯,注重身体的协调性和呼吸的配合。练习太极拳时,通过缓慢的肢体运动和均匀的呼吸,能够使身体的气血得到充分的流通,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同时还能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平静心情。每天练习 30-60 分钟太极拳,坚持一段时间后,能够明显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 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简单易学的养生功法,由八个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有特定的名称和功效,如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 等。练习八段锦时,动作要缓慢、柔和、连贯,配合均匀的呼吸,能够起到舒展筋骨、调和气血、健脾和胃、安神助眠的作用。八段锦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非常适合日常养生保健。
- 散步:散步是一种最简单、最常见的运动方式,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场地,只要有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每天坚持散步 30 分钟以上,速度适中,能够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脾胃运化功能,同时还能帮助人们放松心情,缓解焦虑、紧张等情绪。散步时可以选择在公园、操场等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自然景色,更有利于身心的放松。
情志调节,以情胜情破困局
中医认为,情志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这就是所谓的 “情志相胜疗法”。对于过度思虑的人群,可以利用 “怒胜思” 的原理,适当调动 “怒” 的情绪,来打破思虑的循环。但这里的 “怒” 并非指随意发怒,而是指通过一些积极的方式来激发身体的阳气,振奋精神,缓解思虑带来的压抑和沉闷。
比如,可以观看一些激励人心、充满正能量的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感受其中的激情和力量,激发自己的斗志;也可以参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如登山、攀岩等,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心;还可以听一些节奏明快、激昂向上的音乐,让自己的情绪随着音乐的节奏活跃起来,摆脱思虑的困扰。
此外,培养兴趣爱好也是一种很好的情志调节方法。当人们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时,注意力会从过度的思虑中转移出来,心情也会变得愉悦、放松。比如,喜欢绘画的人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缓解压力;喜欢阅读的人可以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开阔视野,丰富内心;喜欢音乐的人可以通过唱歌、演奏乐器来释放情绪,放松身心。
生活调理,养成护心好习惯
预防和改善过度思虑,还需要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守护身心健康:
- 设定 “忧虑时间”:每天专门留出 10-15 分钟的时间,作为 “忧虑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尽情地思考各种问题,梳理自己的思绪,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 “忧虑时间” 之外,一旦出现过度思虑的念头,就要及时提醒自己 “现在不是忧虑时间,有问题可以留到‘忧虑时间’再思考”,逐渐养成控制思虑的习惯。
- 练习正念冥想:正念冥想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通过专注于当下的呼吸和身体感受,帮助人们排除杂念,平静心情。每天可以抽出 10-15 分钟的时间进行正念冥想,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慢慢地呼气,使腹部收缩,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当脑海中出现杂念时,不要刻意去排斥,而是轻轻地将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长期坚持正念冥想,能够提高专注力,增强情绪调节能力,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 保持规律作息:规律的作息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脏腑功能,加重过度思虑的症状。因此,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尽量在晚上 11 点前入睡,因为子时(23:00-1:00)是人体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时期,此时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有助于养心神、补气血。同时,白天也要注意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 减少信息过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过多的信息会给大脑带来沉重的负担,容易导致焦虑、紧张等情绪问题。因此,要学会筛选信息,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摄入,适当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尤其是在睡前 1-2 小时,避免接触刺激性的信息,如新闻、社交媒体等,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 学会倾诉交流:当遇到问题或产生焦虑、烦恼等情绪时,不要独自承受,要学会向家人、朋友或同事倾诉,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过倾诉交流,不仅可以释放内心的压力,还能获得他人的理解、支持和建议,帮助自己更好地解决问题,缓解过度思虑的症状。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李敏副主任医师提醒,过度思虑就像一剂 “慢性毒药”,会在不知不觉中消耗我们的身心健康。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适度思考,合理调节情绪,当发现自己陷入过度思虑的困境时,不妨尝试上述中医调理方法,从饮食、运动、情志、生活习惯等方面入手,改善身心状态。如果过度思虑的症状较为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让思绪回归平静,守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