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Pods Pro 3 实测:降噪翻倍背后,耳压与佩戴的「甜蜜烦恼」

当苹果在 2024 年给半入耳式的 AirPods 4 装上降噪功能时,整个行业都在猜测:若把这套 AI 驱动的降噪技术塞进专业的 Pro 系列,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5 年苹果秋季发布会给出了答案 ——AirPods Pro 3 正式登场,1899 元的定价与上代持平,却带着「降噪翻倍」「心率监测」「声学架构升级」三大核心亮点。

作为常年用 AirPods Pro 2 通勤、运动的用户,我带着「能否取代旧款」的疑问,连续一周把 AirPods Pro 3 挂在耳朵上,从早高峰地铁到深夜加班室,从健身房撸铁到户外骑行,终于摸清了这款新耳机的「底细」:它确实把降噪能力推到了新高度,但耳压问题和佩戴稳定性的争议,也让它成了一款「挑耳朵」的旗舰。

外观:细微改动藏玄机,充电盒不通用是硬伤

拿到 AirPods Pro 3 的第一感觉是「熟悉又陌生」。充电盒延续了上代的方正造型,但上手能明显察觉体积略有增加 —— 实测比 AirPods Pro 2 厚了约 1.2 毫米,宽度多了 0.8 毫米,放进牛仔裤小口袋时,需要稍微用力才能塞进去。

更直观的变化在细节设计上:正面的 LED 充电指示灯开口被取消,只能通过开盖时耳机本体的灯光判断电量;背面的配对按钮也不见了,连接新设备时必须通过 iPhone 的弹窗操作,对习惯用按钮配对的安卓用户不太友好。

耳机本体的改动更关键。为了容纳新的心率传感器和超低噪音麦克风,AirPods Pro 3 的机身做了「拉长变薄」处理:顶部的出声孔直径增加了 0.5 毫米,主体部分向耳道深处延伸了约 1 毫米,电池杆则比上代宽了 0.3 毫米。

这种改动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兼容性断裂」——AirPods Pro 3 的充电盒和耳机本体,无法与 AirPods Pro 2 混用。我曾试着把 Pro 3 的耳机放进 Pro 2 的充电盒,结果耳机卡在里面拔不出来,最后用镊子才小心取出,外壳还留下了一道划痕。如果你打算和家人共用充电盒,或者想单独配一个备用盒,必须认准 Pro 3 的型号。

佩戴:舒适度与稳定性的「矛盾体」

苹果在发布会上强调,AirPods Pro 3 重新设计了耳塞形状,还新增了「超小码」耳塞,目的是让更多人获得舒适的佩戴体验。但实际体验中,这款耳机却成了「耳形检测器」—— 不同耳形的人,感受可能天差地别。

先说说优点。对耳道偏粗、耳甲腔较大的用户来说,AirPods Pro 3 的佩戴舒适度确实比上代提升明显。我同事小王就是这类耳形,他反馈:「Pro 2 戴久了耳道会有点胀,但 Pro 3 的主体更窄,塞进耳朵时没有明显的挤压感,连续戴 3 小时也不觉得累。」而且新增的超小码耳塞,让耳道较细的女性用户也能找到合适的尺寸,之前用 Pro 2 总觉得耳塞晃的同事小李,换了超小码后终于能稳定佩戴。

但对耳道外部较窄、耳甲腔较浅的人来说,AirPods Pro 3 的稳定性就是个大问题。我自己就是典型的「窄耳道」,戴上 Pro 3 后,虽然耳塞能贴合耳道,但耳机主体和电池杆会向外翘,走路时会随着步伐轻微晃动,跑楼梯时甚至会有「要掉下来」的错觉。为了固定耳机,我只能把耳塞塞得更深,结果异物感又变得强烈 —— 这种「要么晃、要么胀」的困境,在 Pro 2 上从未出现过。

更麻烦的是佩戴时间带来的变化。刚开始戴 Pro 3 时,耳压感还不明显,但连续使用 1.5 小时后,耳道会逐渐出现「闷胀感」,就像坐飞机时遇到的耳压变化。即使切换到通透模式,这种不适感也只能缓解 30% 左右,摘下耳机后需要 10 分钟才能完全恢复。相比之下,我戴 Pro 2 连续用 4 小时,都不会有明显的耳压问题。

功能:心率监测成「运动党福音」,AI 翻译国内用不了

如果说外观和佩戴是「小修小补」,那功能升级就是 AirPods Pro 3 的「重头戏」—— 尤其是首次加入的心率监测功能,直接让耳机变成了「轻量级运动设备」。

苹果的思路很清晰:耳朵周围的血管更密集,血流信号受运动干扰更小,比手腕上的 Apple Watch 更适合精准测心率。实际测试中,我分别用 AirPods Pro 3 和 Apple Watch Ultra 2 在跑步、撸铁、骑行三种场景下对比:

  • 跑步时,两者的心率数据误差在 3 次 / 分钟以内,Pro 3 甚至能更快捕捉到心率上升的瞬间;
  • 撸铁时,Apple Watch 因为手腕晃动,偶尔会出现心率数据「跳变」,而 Pro 3 的读数一直很稳定;
  • 骑行时,由于需要 GPS 记录轨迹,Apple Watch 的综合实用性更强,但 Pro 3 的心率数据依旧精准。

对不喜欢戴手表的人来说,Pro 3 的运动记录功能堪称「刚需」。我朋友小张平时只爱跑步,之前为了测心率被迫买了 Apple Watch,现在换 Pro 3 后,跑步时只戴耳机就能看心率,手机揣兜里记录轨迹,负重减轻了不少。而且 Pro 3 还能识别运动类型,自动切换「跑步模式」「力量训练模式」,不用手动操作,比手表更省心。

不过有个功能让国内用户略感失望 —— 苹果宣传的「AI 实时翻译」,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无法使用。我试着在设置里查找该功能,只看到「此地区暂不支持」的提示。客服解释说,该功能需要依赖苹果的海外服务器,国内上线时间还未确定。对经常和外籍同事沟通的人来说,这个功能的缺席确实有点可惜。

音质与降噪:听感偏动感,降噪强但耳压是短板

作为一款「Pro」级耳机,音质和降噪才是核心竞争力。AirPods Pro 3 在这两方面的表现,可以用「惊喜与遗憾并存」来形容。

先聊音质。苹果这次采用了「多孔声学架构」,官方说能让声场更宽、人声更清晰。实际听下来,Pro 3 的风格确实和上代有明显区别 —— 更偏向 Beats 的「动感调校」,低频下潜更深,弹性更足。比如听《光年之外》时,鼓点的冲击力比 Pro 2 强了不少,邓紫棋的人声也更突出,不会被背景音乐盖过。但这种调校也有缺点,听古典乐时会显得「杂乱」,比如《命运交响曲》的弦乐和铜管乐器混在一起,层次感不如 Pro 2 清晰。

对大多数用户来说,Pro 3 的音质已经足够用了。日常听流行、摇滚、说唱,它的解析力能满足需求;甚至听 podcasts(播客)时,主持人的说话声也很通透,没有杂音。但如果你是「古典乐发烧友」,可能会觉得它的调校过于「大众化」,缺少细腻感。

降噪是 Pro 3 的最大亮点。官方说降噪效果是上代的 2 倍,实际体验确实没让人失望。在早高峰的地铁上,Pro 3 能把大部分环境噪音消除 —— 旁边乘客的聊天声、地铁轨道的摩擦声,几乎听不到;即使是尖锐的刹车声,也能减弱 70% 以上。更惊喜的是风噪控制,之前 AirPods 4 在户外刮风时,耳机里会有明显的「呼呼声」,但 Pro 3 在时速 30 公里的自行车上,风噪几乎可以忽略,还能清晰听到音乐。

但降噪能力的提升,也让耳压问题变得更突出。Pro 3 的耳塞密封性更好,隔绝噪音的同时,也让耳道内的压力无法释放。我在办公室戴 Pro 3 工作,半小时后就开始觉得耳朵闷,需要摘下耳机透气;而戴 Pro 2 时,即使连续戴 2 小时,耳压感也很轻微。苹果虽然提供了「自适应降噪」模式,能根据环境调整降噪强度,但对耳压的缓解作用有限 —— 只能说比「深度降噪」模式好一点,没法完全解决问题。

总结:谁该买?谁没必要?

经过一周的深度体验,我觉得 AirPods Pro 3 是一款「定位清晰但有明显短板」的产品。它不是「全能旗舰」,但对特定人群来说,却是「真香之选」。

这三类人值得买:

  1. 降噪刚需用户:如果你每天要在地铁、公交等嘈杂环境通勤,Pro 3 的降噪能力能极大提升体验,即使耳压有问题,也比忍受噪音强;
  2. 不爱戴手表的运动党:只需要心率监测和基础运动记录,不想手腕上多一块表,Pro 3 能兼顾听歌和健康监测,性价比很高;
  3. 耳道偏粗的用户:这类人不会有佩戴稳定性问题,还能享受更舒适的佩戴感和更强的降噪,体验会比 Pro 2 好很多。

这三类人没必要买:

  1. AirPods Pro 2 用户:Pro 3 的提升不足以让你「必须升级」,除非你对降噪和心率监测有强烈需求,否则 Pro 2 还能再战两年;
  2. 耳道偏窄的用户:佩戴稳定性差,耳压问题更明显,可能会觉得「花钱买罪受」,不如选更贴合耳形的 Pro 2;
  3. 古典乐发烧友:Pro 3 的音质调校偏向动感,不适合古典乐,不如考虑其他专注于「Hi-Fi(高保真)」的耳机。

总的来说,AirPods Pro 3 是苹果在「耳机功能边界」上的一次成功尝试 —— 它把降噪和健康监测结合起来,给用户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它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当技术不断追求「更强」时,如何平衡「体验舒适度」,可能是苹果下代产品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如果你能接受它的耳压问题,并且符合「降噪刚需」或「运动党」的定位,那 AirPods Pro 3 值得入手;但如果你对佩戴舒适度要求很高,或者已经有 Pro 2,那不妨再等等 —— 要么等苹果优化固件缓解耳压,要么等下一代产品解决这些短板。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