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养生攻略:从饮食到防病,中西医结合守护换季健康

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标志着秋意渐浓 —— 白天与黑夜时长均等,气温逐步下降,空气湿度随之降低,昼夜温差可达 10℃以上。此时人体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若不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瘙痒、疲劳乏力等 “秋燥”“秋乏” 症状。结合中西医养生理念,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防病五大维度,为不同人群定制科学养生方案,助你平稳度过换季期。

饮食调养:滋阴润燥为核心,脾胃养护是关键

秋分饮食需遵循 “润而不寒、补而不燥” 原则,既要缓解干燥对肺部的影响,又要保护脾胃免受寒凉损伤,同时兼顾营养均衡。

(一)三大核心准则

  1. 滋阴润肺优先:秋燥易伤肺阴,导致干咳、咽干、皮肤干燥,需多摄入 “白色养肺” 食材,如银耳、百合、雪梨、白萝卜、莲子等,可通过炖煮、蒸制等方式保留营养,减少水分流失;同时搭配蜂蜜、芝麻、杏仁等温润食材,既能润肺止咳,又能润肠通便,改善秋季常见的便秘问题。
  2. 温补脾胃护阳气:秋分后脾胃功能渐弱,过量食用生冷食物易引发腹泻、腹痛,建议适当吃些温补脾胃的食材,如山药、南瓜、红枣、桂圆、小米等,可煮粥或煲汤,既易消化吸收,又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脾胃虚寒者可在菜肴中加入少量生姜、花椒,温和散寒。
  3. 少辛增酸调平衡:中医认为 “辛味发散”,秋季过量食用辣椒、生姜、大蒜等辛辣食物,易加重体内燥热,诱发上火;而 “酸味收敛”,适量吃柚子、石榴、柠檬、山楂等酸味水果,既能收敛肺气,又能促进唾液分泌,缓解口干舌燥,还可帮助消化,改善秋季食欲不佳。

(二)5 款时令养生食谱

  • 百合雪梨炖川贝:雪梨去核切块,与百合、川贝(3-5 克,研成粉末)一同放入炖盅,加适量清水,隔水炖 1 小时,出锅前加少许冰糖。可润肺止咳、清热化痰,适合秋季干咳、咽喉不适人群。
  • 山药莲子小米粥:山药去皮切小块,与莲子(去芯)、小米一同放入锅中,加足量清水熬煮成粥,可根据口味加少量红枣。能健脾养胃、安神助眠,适合脾胃虚弱、睡眠质量差者。
  • 萝卜玉米排骨汤:白萝卜切滚刀块,与玉米段、排骨(焯水去血沫)一同炖煮 1.5 小时,加盐调味。白萝卜润肺下气,排骨补充优质蛋白,玉米健脾益胃,适合全家食用。
  • 银耳枸杞炖桃胶:桃胶提前泡发(约 12 小时,去除杂质),与银耳(泡发撕小块)、枸杞一同放入锅中,加清水煮 1 小时,加冰糖调味。可滋阴润燥、美容养颜,改善秋季皮肤干燥。
  • 晨起蜂蜜水:每天晨起后,用 40℃以下温水冲泡蜂蜜(1-2 勺),空腹饮用。能润肠通便、补充水分,缓解秋燥,但糖尿病患者需慎用。

(三)饮食禁忌需规避

  • 忌暴饮暴食:秋季食欲回升,过量进食易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建议每餐七八分饱,少食多餐。
  • 忌生冷寒凉:冰饮、刺身、凉拌菜等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引发腹泻,秋分后应尽量减少食用。
  • 忌过量饮酒:酒精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加重秋燥引发的咽干、咳嗽,还会损伤肝脏,秋分后需控制饮酒量,最好戒烟限酒。

起居作息:顺应 “秋收” 规律,保暖防凉是重点

秋分后自然界阳气渐收,人体需顺应这一变化,调整作息与保暖方式,避免外邪侵袭,减少疾病风险。

(一)作息:早睡早起,兼顾 “秋乏” 调理

  • 早睡养阳:建议每晚 10 点前入睡,此时是人体阳气收敛、阴气滋生的关键时段,充足睡眠可帮助身体储存能量,缓解 “秋乏”。若长期熬夜,易导致阳气耗损,出现疲劳、免疫力下降。
  • 早起护肺:早晨 6-7 点起床,此时晨光初现,空气质量较好,可开窗通风,呼吸新鲜空气,促进肺部换气,增强肺功能;起床后可喝一杯温水,补充夜间流失的水分,唤醒身体机能。
  • 午间小憩:秋季白天易犯困,可在午间(12-13 点)休息 20-30 分钟,无需深度睡眠,闭目养神即可,能缓解疲劳,提升下午的精力,但避免睡太久(超过 1 小时易导致夜间失眠)。

(二)保暖:“秋冻” 适度,重点部位别忽视

  • “秋冻” 有讲究:体质较好的人群,在气温不低于 20℃时,可适当 “秋冻”—— 如穿薄外套而非厚棉衣,让身体逐渐适应降温,增强耐寒能力;但气温低于 15℃、刮风下雨或体质虚弱者(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需及时添衣,避免 “秋冻” 引发感冒、关节痛。
  • 重点部位保暖:颈部(戴薄围巾,避免受凉引发颈椎病、咽炎)、腰腹(穿高腰裤或腹围,防止寒气侵入脾胃,导致腹泻)、脚踝(穿长裤或袜子,避免受凉引发关节疼痛),这三个部位是秋季保暖的 “重中之重”。
  • 室内环境调节:每天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 30 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细菌滋生;若室内湿度低于 40%,可使用加湿器或在阳台、客厅放置水盆,维持湿度在 50%-60%,缓解皮肤干燥、呼吸道不适。

运动养生:舒缓为主,避汗避寒是关键

秋分运动需遵循 “适度、舒缓、保暖” 原则,避免剧烈运动耗伤津液,同时防止运动后受凉,以增强体质、改善秋乏。

(一)推荐运动类型与要点

  • 首选舒缓有氧运动: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瑜伽(温和流派,如阴瑜伽)等,这类运动节奏缓慢,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同时避免大汗淋漓(秋季出汗过多易导致津液流失,加重秋燥)。
  • 运动时间有讲究:选择早晨 8-9 点(太阳升起后,气温回升,避免低温刺激)或傍晚 5-6 点(避开高温,此时空气较湿润),避免中午 11-13 点(紫外线强,易晒伤)或夜间(气温低,运动后易受凉)。
  • 运动强度要适中:以运动后 “微微出汗、不疲劳” 为宜,例如散步每次 30-40 分钟,慢跑每次 20-30 分钟,瑜伽每次 40-50 分钟;若运动中出现口干、头晕,需立即停止,补充温水。

(二)运动前后注意事项

  • 运动前热身:秋季肌肉易僵硬,运动前需做 5-10 分钟热身(如拉伸手臂、活动脚踝、转动腰部),避免肌肉拉伤。
  • 运动后保暖补水: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穿上外套,避免吹风受凉;补水需 “少量多次”,喝 30-40℃温水,避免喝冰水(刺激肠胃)。
  • 特殊人群运动建议:老年人避免晨练过早(建议 7 点后,气温回升后再运动,防止低温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儿童运动后及时换汗湿的衣服,避免感冒;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运动前需监测指标,选择低强度运动(如散步),避免剧烈运动。

情志调节:防 “悲秋”,养心境

中医认为 “秋季对应肺脏,肺主悲”,秋分后草木凋零,易让人产生忧郁、低落情绪,即 “悲秋”;长期情绪不佳会影响内分泌,导致免疫力下降,因此情志调节是秋分养生的重要环节。

(一)日常心理调适

  • 主动疏解负面情绪:若出现情绪低落,可与亲友聊天、倾诉,或通过听轻快音乐(如轻音乐、民谣)、看喜剧电影、阅读轻松书籍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避免独处时过度思考负面事情,防止情绪加重。
  • 培养 “慢节奏” 生活:秋季适合 “收敛”,可减少高强度工作或社交,每天留 30 分钟 “独处时间”,如冥想(闭目静坐,专注呼吸)、泡茶(如菊花茶、枸杞茶),让身心放松,平复心境;也可尝试练字、绘画、插花等静心活动,培养平和心态。

(二)借自然之力养情志

  • 登高望远疏解情绪:秋分后天气晴朗,适合登高(如爬山、登观景台),远眺秋日美景(如红叶、蓝天),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开阔视野,缓解 “悲秋” 情绪;若不便登高,也可去公园、湖边散步,欣赏秋景,感受自然之美。
  • 参与 “秋季社交”:如和家人一起采摘(摘柚子、橘子)、和朋友一起野餐(选择阴凉处,避免暴晒),或参加社区活动(如秋季养生讲座、手工课),通过互动增强归属感,减少孤独感。

防病保健:未病先防,中西医结合应对

秋分后气温变化大,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皮肤问题高发,需从 “预防” 和 “调理” 两方面入手,减少疾病发生。

(一)三大高发疾病预防

  • 呼吸道疾病(咳嗽、咽炎、感冒)
  • 日常多喝温水,或用罗汉果(1 个)、胖大海(1-2 颗)泡水代茶饮,润肺利咽;
  • 避免去人群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外出可戴口罩,减少细菌感染;
  • 若出现干咳、咽干,可煮梨膏(雪梨去皮去核,加冰糖熬煮成膏),每次取 1 勺用温水冲饮,缓解症状。
  • 胃肠道疾病(腹泻、胃炎)
  • 饮食避免生冷、油腻,不吃隔夜菜,防止细菌滋生;
  • 腹部注意保暖,即使白天活动,也可穿薄腹围,避免受凉;
  • 若出现轻微腹泻,可煮小米粥、苹果泥(煮熟的苹果含果胶,能止泻),严重时需及时就医。
  • 皮肤干燥、瘙痒
  • 洗澡水温控制在 37-40℃(过高易破坏皮肤油脂层),时间不超过 15 分钟,避免用强力搓澡巾;
  • 浴后及时涂抹润肤乳(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保湿型),重点涂抹四肢、腰腹等干燥部位;
  • 减少使用碱性强的肥皂、沐浴露,避免皮肤屏障受损。

(二)穴位按摩:居家调理,简单有效

  • 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处(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用拇指按揉,每次 1-2 分钟,每天 2 次。可宣肺理气、疏风解表,缓解咳嗽、鼻塞、咽喉痛。
  • 迎香穴:位于鼻翼两侧(鼻唇沟中,鼻翼外缘的中点旁),用食指按揉,每次 1 分钟,每天 3 次。可通利鼻窍,预防感冒、缓解鼻炎。
  •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足底第 2、3 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1/3 与后 2/3 交点上),睡前用温水泡脚后,用拇指按揉,每次 3-5 分钟。可滋阴降火、安神助眠,改善秋季失眠、口干。
  •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肚脐上 4 寸,约 5 横指处),用手掌顺时针按摩,每次 2-3 分钟,每天 1 次。可健脾和胃,缓解腹胀、消化不良。

(三)中药调理:辨证使用,遵医嘱是关键

  • 肺阴虚(症状:干咳少痰、咽干口燥、潮热盗汗):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百合固金汤,或用麦冬、沙参各 10 克泡水代茶饮,滋阴润肺。
  • 脾胃虚弱(症状: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疲劳乏力):可遵医嘱使用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或用山药、莲子各 15 克煮粥,健脾益气。
  • 肾阴虚(症状: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六味地黄丸,或用枸杞、女贞子各 10 克泡水,滋阴补肾。
  • 注意:中药调理需 “辨证论治”,不可自行抓药服用,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孕妇、儿童,需咨询专业中医师,避免药不对症引发不适。

特殊人群养生:针对性方案,守护重点人群

(一)老年人

  • 保暖:重点保护腰腹、足部(穿防滑保暖鞋,睡前用温水泡脚 10 分钟,水温不超过 40℃),避免受凉引发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
  • 运动:避免晨练过早(建议 8 点后,气温回升后再运动),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运动时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降压药、速效救心丸)。
  • 饮食: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软米饭、蒸蛋、豆腐),避免油腻、过咸食物,预防高血压、高血脂。

(二)儿童

  • 穿衣:遵循 “洋葱式穿衣法”(内层穿透气内衣,中层穿薄毛衣,外层穿外套),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避免 “穿太多出汗后受凉” 或 “穿太少冻感冒”。
  • 饮食:保证蛋白质摄入(如鸡蛋、牛奶、鱼肉),多吃新鲜蔬果(如柚子、菠菜),补充维生素,增强免疫力;少吃零食、甜食,避免影响正餐食欲。
  • 运动:选择白天温暖时段运动(如上午 10 点、下午 4 点),每次 20-30 分钟,如跳绳、拍球,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汗过多。

(三)慢性病患者

  • 糖尿病患者:控制主食摄入量,避免吃高糖水果(如荔枝、桂圆),可选择柚子、苹果等低糖水果,每次不超过 100 克;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调整饮食、运动,遵医嘱用药。
  • 高血压患者:低盐饮食(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 5 克),避免情绪激动(如生气、焦虑),定期监测血压,秋季气温下降易导致血压波动,需及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
  • 哮喘患者: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灰尘),外出戴口罩,随身携带哮喘急救药;避免食用辛辣、生冷食物,预防哮喘发作。

秋分养生误区:避开这些 “坑”,养生更有效

  1. 误区一:盲目 “贴秋膘”,过度进补

不少人认为秋季要 “补”,于是大量吃羊肉、牛肉、人参、鹿茸等温补食材,殊不知秋分后人体消化功能减弱,过度进补易加重肠胃负担,还可能引发上火(如流鼻血、便秘)。正确做法:进补需 “循序渐进”,先补脾胃(如吃山药、小米),再少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肉),避免温补过度。

  1. 误区二:秋季紫外线弱,不用防晒

秋分后云层变薄,紫外线穿透力更强,尤其是上午 10 点 – 下午 4 点,长期暴露易导致皮肤晒黑、老化,甚至引发色斑。正确做法:外出时涂抹 SPF30+、PA+++ 以上的防晒霜,戴帽子、打遮阳伞,避免长时间暴晒。

  1. 误区三:“秋乏” 就多睡,越睡越累

秋季易犯困,但 “多睡” 并非解决之道 —— 长期卧床会导致身体代谢减慢,反而加重疲劳感。正确做法: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午间小憩 20-30 分钟,通过适度运动(如散步)提升精力,避免久坐、久睡。

  1. 误区四:喝冰水缓解秋燥

秋季口干舌燥时,喝冰水虽能暂时缓解,但会刺激脾胃,导致脾胃虚寒,加重腹泻、腹痛。正确做法:多喝温水,或用蜂蜜水、菊花茶、梨汤等温润饮品,既补水又护脾胃。

专家提醒

秋分养生的核心是 “顺应自然、平衡阴阳”,通过饮食滋阴润燥、起居早睡保暖、运动适度舒缓、情志乐观开朗,帮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若出现持续咳嗽、皮肤瘙痒、血压波动、腹泻不止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中医药调理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用药,确保安全有效。做好秋分养生,为冬季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