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情绪内耗:这 5 种营养素,帮你重建心理韧性

凌晨三点,手机屏幕的微光映着林悦疲惫的脸。她盯着天花板上的裂纹,像盯着自己无解的生活 —— 工作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和朋友的关系渐渐疏远,连曾经最爱的烘焙也提不起兴趣。“我是不是病了?” 这个念头反复在脑海里盘旋,却迟迟没勇气去医院。

如今,像林悦这样被情绪困扰的人不在少数。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 20 秒就有 1 人因抑郁症自杀,而我国抑郁症患病率已达 2.1%,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提起抗抑郁,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药物治疗或心理咨询,却很少有人意识到:餐桌上的食物,或许才是情绪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研究发现,超过 60% 的抑郁症患者存在关键营养素缺乏,而这些看不见的 “情绪调节器”,正悄悄影响着我们的心理状态。当大脑缺乏足够的营养支撑时,就像一台缺油的机器,再精密的结构也无法正常运转。今天,我们就来揭开那些能帮你对抗抑郁的 “天然疗愈剂”,用温和的方式重建心理韧性。

B 族维生素:情绪的 “能量转换器”

在人体这个复杂的 “化工厂” 里,B 族维生素就像勤劳的工程师,负责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转化为大脑所需的能量。一旦缺乏这类维生素,大脑能量供应不足,情绪调节系统就容易 “罢工”。

维生素 B1 堪称 “精神维生素”,它能促进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帮助缓解焦虑和疲劳。英国一项针对上班族的研究发现,每天补充 1.2 毫克维生素 B1 的人群,比未补充者的抑郁情绪评分降低了 23%。生活中,全谷物、豆类和坚果都是维生素 B1 的优质来源,比如每天吃一小吧杏仁,就能满足身体 15% 的需求。

维生素 B6 则是神经递质合成的 “关键推手”。它参与血清素、多巴胺等 “快乐激素” 的制作过程,而这些物质正是调节情绪的核心。临床数据显示,抑郁症患者的血液中维生素 B6 含量普遍偏低,补充后情绪低落、易怒等症状能得到明显改善。鸡肉、金枪鱼和香蕉中富含维生素 B6,每周吃 3 次清蒸鱼,就能有效补充这类营养素。

此外,维生素 B12 对维持神经髓鞘(保护神经纤维的 “外衣”)至关重要。缺乏 B12 会导致神经信号传递受阻,让人出现记忆力下降、情绪淡漠等问题。对于素食者来说,由于植物性食物中几乎不含 B12,更需要通过强化谷物或补充剂来获取,避免因营养缺乏引发情绪问题。

镁元素:大脑的 “天然镇静剂”

“最近总是忍不住发脾气,明明知道不该,却控制不住自己。”32 岁的程序员张磊无奈地说。经过检查,他的镁元素含量仅为正常范围的下限,而这正是导致他情绪失控的重要原因。

镁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它就像大脑的 “天然镇静剂”,能调节神经兴奋性,帮助缓解焦虑和紧张。当镁元素充足时,它会抑制神经细胞过度活跃,让人保持平和的心态;一旦缺乏,神经递质的合成与调节就会受到影响,5 – 羟色胺、多巴胺等 “快乐激素” 分泌减少,进而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表明,每天摄入 320 毫克镁的女性,患抑郁症的概率比摄入不足 200 毫克的女性低 37%。日常生活中,深绿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坚果(如腰果、南瓜子)和黑巧克力(可可含量 70% 以上)都是镁的好来源。每天吃一把菠菜沙拉,再搭配一小块黑巧克力,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为身体补充镁元素。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熬夜、过量饮酒和高盐饮食会加速镁的流失,想要维持情绪稳定,除了补充镁元素,还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锌元素:快乐激素的 “催化剂”

“以前我最喜欢和朋友去露营,现在却只想待在家里,觉得做什么都没意义。” 大学生李萌的话,道出了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心声。而她不知道的是,自己血清中的锌含量偏低,正悄悄影响着 “快乐激素” 的代谢。

锌是人体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在血清素、多巴胺的代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血清素能让人产生愉悦感,多巴胺则与动机和奖励机制相关,当锌元素缺乏时,这两种激素的合成会受阻,人就容易陷入情绪低落的状态。

一项发表在《营养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血液锌含量比健康人群低 20%-30%,而补充锌元素后,患者的抑郁症状评分明显降低。日常生活中,牡蛎是锌含量最高的食物,每 100 克牡蛎中含锌约 71.2 毫克,其次是红肉、贝类和豆类。对于不喜欢吃海鲜的人来说,每天吃 100 克瘦牛肉,就能满足身体对锌的需求。

需要提醒的是,过量补充锌元素可能会影响铜的吸收,导致贫血等问题,因此补充锌元素要适量,最好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

Omega-3 脂肪酸:大脑的 “护脑黄金”

“自从开始每周吃两次三文鱼,我感觉情绪好多了,不像以前那样容易焦虑。”45 岁的教师王敏分享着自己的变化。而让她情绪改善的 “功臣”,正是三文鱼中富含的 Omega-3 脂肪酸。

Omega-3 脂肪酸是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它是大脑和视网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和修复,调节炎症反应。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 Omega-3 脂肪酸含量普遍较低,而补充这类脂肪酸后,能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情绪状态。

Omega-3 脂肪酸主要包括 EPA 和 DHA 两种成分,其中 EPA 对改善抑郁情绪的效果更为显著。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沙丁鱼)是 EPA 和 DHA 的优质来源,每周吃 2-3 次深海鱼,每次 100-150 克,就能有效补充 Omega-3 脂肪酸。对于素食者来说,可以通过亚麻籽、奇亚籽和核桃来获取 ALA(一种 Omega-3 脂肪酸),但 ALA 在体内转化为 EPA 和 DHA 的效率较低,需要适量增加摄入量。

此外,过量摄入 Omega-3 脂肪酸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有出血性疾病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人群,补充前要咨询医生。

维生素 D:阳光赋予的 “情绪维生素”

“每到冬天,我就特别容易情绪低落,总觉得提不起劲。” 在北京工作的刘女士说。这种 “冬季抑郁”,其实和维生素 D 缺乏密切相关。

维生素 D 被称为 “阳光维生素”,人体 90% 的维生素 D 是通过皮肤接受阳光照射后合成的。它不仅能促进钙的吸收,维持骨骼健康,还能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影响情绪和认知功能。研究发现,冬季日照时间短,人体维生素 D 合成减少,抑郁症的发病率也会随之升高;而补充维生素 D 后,患者的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症状能得到有效缓解。

想要补充维生素 D,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晒太阳。在阳光充足的季节,每天上午 10 点到下午 3 点,暴露手臂和腿部皮肤,晒太阳 15-20 分钟(注意避免晒伤),就能满足身体对维生素 D 的需求。食物中,富含脂肪的鱼类(如三文鱼、鲭鱼)、蛋黄和强化乳制品也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 D,可以作为日常饮食的补充。

对于日照不足的人群(如长期室内工作者、老年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维生素 D 补充剂,避免因缺乏导致情绪问题。

营养干预:温和对抗抑郁的实用建议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补充这些营养素,真的能代替药物治疗吗?” 答案是否定的。营养干预是对抗抑郁的辅助手段,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治疗。如果已经被确诊为抑郁症,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或心理咨询,同时通过饮食调整补充关键营养素,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补充上述营养素:

  1. 均衡饮食:每天保证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多种食物的摄入,做到荤素搭配、粗细搭配,避免挑食和偏食。
  2. 多吃天然食物:尽量选择天然、未加工的食物,减少高糖、高油、高盐食物的摄入,因为这类食物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加重情绪问题。
  3. 适量补充:如果通过饮食无法满足身体对营养素的需求,可以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服用补充剂,但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补充带来的副作用。
  4. 结合生活方式调整:除了饮食调整,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也对改善情绪至关重要。每天坚持 30 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能促进 “快乐激素” 的分泌,帮助缓解抑郁情绪。

林悦在了解了营养与情绪的关系后,开始调整自己的饮食的习惯:每天早上喝一杯全谷物粥,中午吃一份清蒸鱼,晚上用菠菜和豆腐做汤,偶尔还会吃一小块黑巧克力。同时,她每天抽出 20 分钟晒太阳,周末和朋友一起去公园散步。两个月后,她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情绪渐渐好了起来,不仅能专注工作,还重新拾起了烘焙的爱好。

情绪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我们身体的状态。当你感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时,不妨先看看自己的餐桌,是不是忽略了那些能滋养心灵的营养素。用温和的营养干预,为大脑补充 “能量”,相信你一定能告别情绪内耗,重建心理韧性,拥抱充满阳光的生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