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写治疗标准到亲历生死:肺癌泰斗 Camidge 的三年抗癌启示录

2025 年 9 月,一则消息震惊全球肿瘤学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肿瘤中心的 D. Ross Camidge 教授公开宣布,自己已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争三年。这位毕生致力于肺癌研究、曾改写全球治疗标准的权威专家,以患者的身份完成了一场从诊室到病床的深刻跨越。他的经历不仅是一段个人抗癌史,更成为连接医学理性与患者温情的独特注脚。

巅峰时刻的诊断:从医生到患者的瞬间切换

2022 年 6 月,55 岁的 Camidge 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巅峰。作为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 Joyce Zeff 肺癌研究主席,他主导的胸部肿瘤项目每年纳入的临床试验患者数量,是美国排名第二的同类项目的两倍多,早已成为国际肺癌研究领域的标杆。从牛津大学医学院的求学者到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从阿斯利康早期靶向药物研发核心成员到科罗拉多大学肺癌中心的掌舵人,他的人生轨迹始终与肺癌防治紧密交织。

持续的喘息与背痛最初被他归咎于肌肉拉伤,但职业本能终究让他警觉。”我是肺癌肿瘤学家,请安排胸部 X 光检查”,当 Camidge 向家庭医生提出这个请求时,对方虽面露不耐仍照做了。电脑屏幕上的影像片子刚打开,20 多年的临床经验已给出残酷答案 —— 那些他曾无数次向患者解释的病灶特征,如今清晰地出现在自己的肺部影像中。

加急 CT 的结果更令人揪心:癌细胞已扩散至双肺、骨骼甚至脑部。支气管镜活检最终确诊:非小细胞肺癌,正是他钻研半生的疾病类型。作为全球约 41% 初诊即晚期的肺癌患者之一,Camidge 凭借专业资源在四天内完成了常规需两周的全身扫描、活检与分子检测,迅速启动靶向治疗。但当专业思维褪去,为人父的软肋彻底暴露:”连续几天哭到失控,既怕辜负别人的善意,更怕错过两个女儿的成长”。

治疗之路:既是研究者也是获益者

确诊后,Camidge 做出一个特殊决定 —— 请自己的学生 Tejas Patil 担任主治医生。在 Patil 眼中,这种关系如同网球教练与顶级运动员:”他懂所有战术,但需要有人帮他看清当局者迷的细节”。2022 年,Patil 为他制定了靶向药联合化疗、后续辅以多次放疗的综合方案,这套如今已成为标准疗法的方案,在当时尚未广泛应用。

每 90 天一次的复查成为最煎熬的考验。”前一周会陷入极度焦虑,听到 ‘ 未来 ‘ 两个字就莫名愤怒”,Camidge 坦言。但他参与研发的医学成果此时正发挥作用:靶向药物精准阻断癌细胞信号通路,放疗技术精准打击病灶,这些他曾推动普及的疗法,如今为自己赢得了生机。肿瘤持续缩小的复查结果,总能让他感受到 “《绿野仙踪》般的明亮与轻松”。

为对抗等待复查的焦虑,Camidge 发起 “90 天挑战” 公益活动:鼓励患者在两次复查间隔期完成一件心愿清单上的事。他自己用两个周期实现了 “从沙发到 5 公里跑” 的突破,还尝试了瑜伽、绘画、射箭等新鲜事物,用行动重构了患者对治疗周期的认知 —— 这段时光不是等待坏消息的空白,而是值得珍惜的生活片段。

三年保密与公开抉择:医生的坚守与患者的坦诚

在 2025 年病情进展前,Camidge 将病情严格限制在家人、核心医疗团队和主治医生的小圈子里。他特意选择人员稀少的诊疗区域,只为避免遇到自己的患者;坚持正常接诊、带教学生,只因 “不想被同情的目光定义”。经济考量同样现实:刚购置新房的他需要稳定收入支撑家庭,更不愿中断正在推进的临床研究。

2025 年 2 月,血液中异常升高的肿瘤标志物打破了平静。PET 扫描显示右侧胸膜出现新病灶,这意味着肺癌已进展至 Ⅳ 期 —— 胸膜转移的癌细胞难以通过现有手段完全根除。从不吸烟的 Camidge 对病因的推测带着科学家的理性:”或许是 50 多年来某次无意吸入的有害物质,改变了肺细胞的 DNA”。

主治医生为他调整方案,在化疗基础上加用新型抗体治疗,副作用也随之加剧:面部雀斑增多、头皮结痂、头发脱落。但心态的转变让他更显从容:”听过死亡的警钟后,反而能坦然面对结果”。此时公开病情的时机也已成熟:医疗机构后继有人,家庭财务稳定,16 岁和 14 岁的女儿也具备了承受能力。

双重身份的馈赠:医学温度的新维度

“我做过的研究,正在救自己的命”,Camidge 的感慨背后是 20 年深耕的积淀。从参与阿斯利康首批靶向药物研发,到推动 ALK 阳性肺癌治疗标准更新,他曾在《柳叶刀・呼吸医学》社论中盛赞恩沙替尼等新药的疗效与安全性,如今这些精准治疗理念正支撑着他的抗癌之战。2025 版肺癌诊疗指南强调的 “分子特征 + 分期 + 身体状况” 个体化方案,正是他多年倡导的临床原则。

确诊后的 Camidge 以更立体的视角践行医学使命。他在《胸部肿瘤学杂志》发表的研究,用自己的经历详解抗癌药副作用的临床描述方法,为同行提供了教科书级的参考;开设《癌症如何塑造我》播客,以匿名患者身份与临终关怀师、 fellow 患者深度对话,那些 “与众不同的问题” 里藏着最真实的诊疗困惑。

在学生 Alec Watson 眼中,患病后的 Camidge 教学更具人文温度:”他会结合自己的副作用体验,讲解用药调整的细节,让我们懂得治疗不仅是看数据,更是懂人心”。这种双重身份的洞察,或许比任何论文都更能诠释医学的本质 —— 既是科学的精准,也是人文的关怀。

如今的 Camidge 仍在诊疗一线,他的白大褂里既有医生的专业坚守,也有患者的生命感悟。从改写治疗标准到亲历抗癌历程,他用三年时光证明:肺癌领域的权威专家或许无法避免患病,但他用研究成果、公益行动与坦诚态度,为全球患者点亮了更多希望。正如他所说:”医学的进步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患者的经历同样在滋养着医学的成长”。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