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没吃多少肥肉,怎么血脂还是高了?” 不少人拿到体检报告时都会有这样的困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吴长燕主任医师指出,血脂异常并非只与 “大鱼大肉” 相关,更多时候是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在作祟。人民日报梳理的 5 个不起眼习惯,正是血脂超标的主要推手。
1. 不吃早餐:空腹 12 小时的代谢陷阱
2025 年复旦大学与开滦总医院联合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研究直指核心:我国人群中,经常不吃早餐者的 “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而 “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反而下降。这并非简单的 “饥饿影响”,而是打破了人体生物钟的代谢节律 —— 夜间肝脏合成的胆固醇本需通过早餐后的代谢循环排出,空腹状态下只能滞留血液,长期累积便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2. 爱吃夜宵:睡前进食的双重伤害
上述研究同时发现,吃夜宵与不吃早餐有着 “协同伤脂” 效应:仅有一种习惯者,坏胆固醇每年增加 0.016 毫摩尔 / 升;两种习惯兼具者,增幅升至 0.023 毫摩尔 / 升。夜间是血脂代谢的 “休整期”,此时摄入的热量无法及时消耗,会转化为甘油三酯沉积在血管壁,还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的清除效率,形成 “坏脂堆积、好脂不足” 的恶性循环。

3. 油腻大餐:4 小时血管 “变硬” 的即时打击
《营养生理学杂志》2025 年的实验更具冲击力:20 多岁年轻人一顿油腻餐后,甘油三酯从 0.88 飙升至 2.26 毫摩尔 / 升;60 多岁人群更从 1.39 暴涨至 2.92 毫摩尔 / 升,远超 1.7 毫摩尔 / 升的正常值。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检验科宋国威主任解释,这类餐食中的饱和脂肪会快速升高血脂比值(如 LDL-C/HDL-C),直接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弹性下降,为斑块形成埋下隐患。
4. 主食过量:精制碳水的 “变脂魔法”
“吃米吃面怎么会高血脂?” 四川省人民医院王文艳主任医师的解答颠覆认知:过量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精米白面,会在体内转化为甘油三酯,既沉积内脏形成脂肪肝,又混入血液推高血脂。更关键的是,精制碳水引发的血糖骤升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进一步促进脂肪合成,形成 “血糖 – 血脂” 双重紊乱。
5. 含糖饮料:液体糖的隐形攻击
2022 年《营养学杂志》的研究揭露了饮料的危害:每日饮用 360 毫升以上含糖饮料者,坏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四项 “伤脂指标” 全面升高,好胆固醇则明显降低。这些液体中的果葡糖浆代谢无需胰岛素参与,会直接进入肝脏合成脂肪,其伤脂效率比固体糖更高,且容易让人在无意识中摄入超标 —— 一瓶 500 毫升的可乐,含糖量就高达 53 克。
科学降血脂:5 招逆转 “脂代谢紊乱”
血脂异常并非不可逆。结合医学指南与临床研究,以下 5 项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血脂水平,降低心脑血管风险。
1. 饮食重构:选对脂肪与碳水是关键
- 脂肪 “优劣置换”:严格限制红肉、黄油中的饱和脂肪,以及糕点、油炸食品中的反式脂肪;每周吃 2-3 次三文鱼、金枪鱼等深海鱼(富含 Omega-3),用橄榄油烹饪,每天吃一小把核桃或杏仁补充不饱和脂肪。中国医学科学院陈伟主任医师强调,可溶性膳食纤维(如燕麦、芹菜)能吸附胆固醇,建议每日摄入 25-30 克。
- 碳水 “粗细搭配”:用糙米、藜麦等全谷物替代 1/3 精米白面,搭配红薯、山药等薯类。这类食物升糖指数低,能避免血糖波动刺激脂肪合成,还能通过膳食纤维延缓血脂吸收。
- 蛋白质 “优质优先”:用鸡胸肉、豆腐等白肉和植物蛋白替代部分红肉,每日摄入量控制在每公斤体重 1.2-1.5 克,既保证营养又减少脂肪摄入。
2. 运动处方:150 分钟有氧 + 2 次力量训练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运动指导方案指出,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是降血脂基础 —— 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能直接燃烧甘油三酯,还能提升好胆固醇水平。更建议每周加 2 次力量训练(如深蹲、举哑铃),通过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让身体持续消耗血脂。运动时可通过 “(220 – 年龄)×50%-70%” 公式计算适宜心率,确保强度适中。
3. 体重管理:腰围比体重秤更重要
将 BMI 控制在 18.5-23.9 之间是基础,但更关键的是腰围 —— 男性需<90 厘米,女性<85 厘米。腹部脂肪是代谢紊乱的 “重灾区”,会持续释放炎症因子,加剧血脂异常。北京协和医院陈伟主任医师的研究显示,通过 5:2 轻断食(每周 2 天限制热量摄入)等科学方式减重,60 天即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 戒烟限酒:切断 “伤脂加速器”
吸烟的危害远超想象:尼古丁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让坏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形成斑块,使血脂问题雪上加霜。酒精则会促进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即使是少量饮酒也可能导致血脂波动,建议尽量不饮酒,已超标者需彻底戒酒。
5. 定期监测:抓住干预黄金期
血脂异常早期往往无症状,等到出现胸痛、头晕等症状时,可能已引发冠心病或脑梗死。建议 40 岁以上人群每年查一次血脂四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危人群(肥胖、有家族史者)每半年一次。若发现血脂比值异常(如 LDL-C/HDL-C 升高),需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避坑提醒:这些 “降脂误区” 要远离
- 误区 1:“血脂正常就停药”—— 药物需遵医嘱服用,擅自停药易反弹;
- 误区 2:“只吃素食就能降血脂”—— 缺乏优质蛋白和必需脂肪反而会导致代谢紊乱;
- 误区 3:“保健品能替代药物”—— 鱼油等保健品仅能辅助,不能替代他汀类等处方药。
血脂管理是场 “持久战”,远离隐形伤脂习惯,坚持科学干预,才能守护血管健康。正如吴长燕主任医师所言:“血脂控制好,心脑更安全”—— 从今天起,就从吃好早餐、拒绝夜宵开始改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