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里的守望者】
凌晨4点,当乐山苏稽镇的青石板路还浸在夜色中,陈少洪已穿戴整齐。他摸索着戴上斗笠,将蒸笼里最后一锅粽子摆上三轮车。铝锅边缘腾起的热气模糊了他的面容,却让粽香愈发浓郁——这是属于”粽子爷爷”的晨间仪式,自1994年至今,已持续31年。

“五角钱一个。”老人伸出右手,比划着这个早已刻进肌肉记忆的手势。他的摊位前很快排起长队:赶早班的环卫工、学生模样的年轻人,甚至还有举着相机的外地游客。”爷爷,我要甜的!””要咸的,多放花生!”此起彼伏的点单声中,陈少洪手法娴熟地解开粽叶,将热气腾腾的粽子递向每一位顾客。
【五毛钱的坚守与温度】
这个价格,陈少洪坚持了16年。2009年从2毛涨到5毛后,无论物价如何飞涨,他再未调整。”涨到一块也好啊,方便找零。”女儿曾这样劝他。但老人只是笑笑:”够吃早饭就行,年轻人上班辛苦,让他们省点钱。”
事实上,每个粽子仅能赚4分钱,一天卖完90多个也仅收入4元。但陈少洪有自己的算盘:”主要是打发时间,也能让早起的人吃口热的。”他的摊位成了苏稽镇的”活闹钟”——清洁工老李每天在此买两个粽子当早餐;隔壁古镇的保安小王常带着同事来”团购”;就连周边学校的孩子放学后也会跑来买上一个解馋。
【手作之道的秘密】
在陈少洪的工作间里,传统工艺的细节令人惊叹:
- 粽叶选择:坚持使用本地笋壳叶而非箬叶,”泡发的笋壳叶清香更浓,煮出来不苦”;
- 馅料搭配:咸粽必加手工炒制的花生碎,甜粽提供两种蘸料——翻砂红糖浆与芝麻花生白糖,均由他亲手熬制;
- 绑绳技艺:粽绳必须扎紧三个角,”这样煮的时候不会散,糯米才紧实”。
“他包一个粽子不到一分钟,但准备工作要花整晚。”邻居王婆婆透露,陈少洪每天凌晨2点起床淘米、泡粽叶,5点半准时出摊。即便在寒冬腊月,他的三轮车上也总搭着一条旧棉被,只为让粽子保温。
【三代人的见证】
陈少洪的故事早已超越买卖本身:
- 子女的态度:三个孩子多次提议涨价或雇人帮忙,但被他拒绝。”他说卖粽子是他的乐趣,我们尊重他的选择。”小女儿说;
- 政府的关怀:苏稽镇政府将他的摊位列为”民俗文化示范点”,逢年过节常送来慰问品;
- 游客的打卡:随着社交媒体的传播,”五毛粽爷爷”成了乐山的网红地标。一位来自成都的博主感慨:”在这里花五毛钱买到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一份跨越三十年的匠心。”
【慢生活的启示】
当被问及为何能坚持这么久,陈少洪的回答朴实:”闲着也是闲着。”但熟悉他的人知道,这份坚持背后藏着更深的意义——
- 对传统的守护:在工业化生产的今天,他保留了最原始的包粽手法;
- 对社区的温情:他的摊位是打工人的”能量补给站”,也是邻里互动的纽带;
- 对生活的态度:90岁高龄仍每日劳作,却乐在其中,诠释了何为”老有所为”。
【结语:一座城市的记忆】
端午将至,陈少洪的摊位前依旧热闹。有人问他是否考虑收徒,老人摆摆手:”现在的年轻人哪愿意起这么早?”但他的故事早已被记录在无数游客的手机里、当地学校的校本教材中,甚至成为乐山文旅宣传的案例。
或许正如一位食客所说:”在这里买粽子,买的不是食物,而是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当城市越来越快,总需要这样的”慢灵魂”提醒我们:有些价值,经得起时间的淘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