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星地貌褪色之谜:游客”薅石”引发地质危机
在柴达木盆地西北缘,一片形似月球表面的黑色雅丹群曾以”中国版冥王星”之名引爆社交平台。然而近日,多位摄影师和徒步爱好者发现,这片被誉为”戈壁水墨画”的奇观正悄然褪色——原本漆黑如墨的山体边缘,竟出现了大面积灰白色”疤痕”。

“三年前随手一拍就是科幻大片,现在得绕几公里才能找到完整的黑色岩壁。”资深旅拍博主”孤峰客”向记者展示对比图:2022年拍摄的黑独山如泼墨山水,而今年同期画面中,外围山体布满斑驳白斑,宛如被泼洒了石灰水。
这一现象背后,是愈演愈烈的”捡石热”。据景区管理人员统计,高峰期单日可清理出上百袋游客遗留的碎石。”有些家长带着孩子批量装袋,说是’给孩子留个纪念’。”导游老马痛心道,”他们不知道这些石头承载着千万年地质记忆。”
二、检测报告揭”黑石”真面目:放射性风险浮出水面
为探究山体褪色原因,记者获取了一份2022年的岩石检测报告。报告显示,黑独山主体由”绿帘石化玻屑凝灰岩”构成,其黑色源于火山凝灰玻屑中的磁性矿物与有机质碳化物。但关键警示在于:这类火山碎屑普遍含有微量放射性元素(如铀、钍衰变产物)。
“这就像把一块会缓慢释放辐射的’定时炸弹’带回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放射性地质专家李教授解释,虽然单块石头辐射量可能低于安全阈值,但长期近距离接触仍可能导致累积性伤害。”尤其儿童对辐射更敏感,可能影响造血系统或增加癌症风险。”
更严峻的是地质结构破坏。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强指出:”雅丹地貌的黑色表层实则是天然防风化’铠甲’。人为剥离后,下层松散岩土直接暴露,风蚀速度将提升3-5倍。”卫星影像分析显示,部分被游客频繁光顾的区域,近三年地表侵蚀深度增加了近一倍。
三、从”网红打卡地”到生态灾区:管理困局待解
面对危机,当地政府已采取紧急措施:
- 物理隔离:外围山体设置围栏并关闭部分区域;
- 交通管控:腹地景区实行”公交化”游览,禁止私家车进入;
- 科技监测:部署无人机定期巡查,利用AI识别非法采集行为。
但执行难点依然存在。”有些游客半夜翻护栏捡石头。”冷湖镇副镇长张明坦言,”我们每天巡逻队要处理十几起劝阻事件。”更棘手的是认知偏差——部分游客认为”捡几块石头无伤大雅”,甚至将警示牌视为”营销噱头”。
地质学家呼吁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应参照可可西里模式,设立专职生态警察,并对违规者实施’黑名单’制度。”同时建议景区开发替代纪念品,如3D打印的黑独山微缩景观。
四、反思:当”打卡”遇上生态红线
黑独山的困境折射出国内众多网红景区的共同难题:流量与保护的平衡。在短视频时代,一个景观的走红往往伴随着过度开发的阵痛——去年敦煌”火星营地”因游客踩踏导致地表植被死亡,云南抚仙湖畔的”网红公路”因拍照拥堵引发交通事故。
“我们需要的不是禁止旅游,而是重构人与自然的契约。”环保组织”绿色江河”负责人杨欣建议,可通过预约制限流、VR全景游览等技术手段分流游客,同时加强地质科普教育。”让游客明白:最美的风景,永远留在它原本的地方。”
记者手记
站在黑独山脚下,手中小心翼翼捧着一块捡拾的黑色岩石——它冰凉的触感提醒着我:这不仅是大自然的艺术品,更是地球46亿年演化的密码。当我们为朋友圈的一张点赞而欢呼时,是否想过指尖掠过的,可能是需要千万年才能重生的地质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