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解解馋,没想到被皮蛋‘反咬一口’!” 近日,社交平台上有关 “皮蛋咬人”“皮蛋灼伤” 的吐槽内容热度飙升。不少网友纷纷分享自己的奇特经历:生吃皮蛋后,口腔瞬间像 “嗦了电线”,灼烧感、刺痛感接踵而至,仿佛被这小小的皮蛋 “攻击” 了一般。这不禁让人疑惑,平日里常见的皮蛋,为何会突然变得如此 “危险”?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市面上多款在售皮蛋的食品添加剂一栏,赫然标注着 “氢氧化钠”。为揭开皮蛋 “伤人” 的秘密,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探寻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介绍,皮蛋的制作过程颇具 “化学智慧”。人们通常会将鸭蛋、鸡蛋或鹌鹑蛋裹上含有碱(如氢氧化钠)和盐的泥,或者直接浸入加了碱和盐的水中。在这个过程中,碱会透过蛋壳上肉眼难以察觉的小孔,逐渐渗入蛋清和蛋黄,促使蛋白质发生变性,最终凝固成独特的胶体形态。
然而,这一奇妙的制作过程也存在 “风险”。由于碱的渗透可能并不均匀,皮蛋成品中某些部位的碱含量可能相对较高。一旦这些高碱部位被碱耐受度较低的食用者摄入,“灼伤” 口腔的情况就可能发生。不过,这种 “灼伤” 与高温烫伤导致的物理性损伤有着本质区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院区口腔科副主任招洛丹指出,从医学角度来看,这属于 “化学性黏膜炎”,是腐蚀性物质接触口腔黏膜后引发的化学刺激反应。在日常门诊中,因 “皮蛋灼伤” 导致黏膜炎的案例相对少见,人们因食用猕猴桃、菠萝等水果引发类似不适的情况反而更为常见。
刘少伟强调,即便食用的是质量合格的皮蛋产品,若食用者对碱的耐受度极低,同样可能出现不适症状。为避免被皮蛋 “灼伤”,在享受这道美食时可以采取一些小技巧。首先要选择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皮蛋,确保产品质量。在食用时,不妨搭配食醋,无论是蘸醋食用,还是用醋凉拌皮蛋,醋中的酸性成分都能与皮蛋中的碱发生中和反应,有效降低碱的浓度,减少 “灼伤” 风险。此外,将剥开的皮蛋放置一段时间,让其中的碱性物质适当挥发,也是不错的方法。
万一不慎被皮蛋 “灼伤” 口腔,也不必过于惊慌。招洛丹给出了专业的应对建议:第一时间用清水反复漱口,尽可能降低口腔内的碱浓度;随后,可以饮用一些酸奶,或者食用稀释后的食醋等酸性物质,进一步中和口腔中的碱性成分。若口腔出现大面积糜烂破溃,或者灼伤感持续数天仍未缓解,务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接受专业的诊治。
小小的皮蛋,看似普通,却蕴含着复杂的科学知识。了解皮蛋 “灼伤” 的原理与应对方法,既能让我们安心享受这道传统美食,也能在面对意外情况时从容应对。在探索美食的道路上,多一份科学认知,就能多一份安全与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