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女子立遗嘱留10万给4只宠物狗,法律如何保障“毛孩子”的未来?
近日,广东一名52岁的离异女士陈女士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将十几万元存款专项留给家中的4只宠物狗,并指定儿子作为遗产管理人,负责照顾它们的生活。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社会热议,有人质疑“狗怎么能继承财产”,也有人表示理解:“宠物就是家人,理应得到保障。”

那么,宠物真的能继承遗产吗?这样的遗嘱在法律上是否有效?如何确保这笔钱真正用于宠物?
宠物不能直接继承遗产,但可通过“遗产管理人”间接实现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1133条规定,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继承,或赠与国家、集体及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个人。然而,宠物在法律上仍被视为“物”,而非法律主体,因此不能直接继承财产。
但2021年施行的《民法典》首次确立了“遗产管理人”制度,允许被继承人指定信任的个人或机构管理遗产,并按照遗嘱执行分配。陈女士正是利用这一制度,将主要财产留给儿子,同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宠物,并让儿子担任遗产管理人,确保“毛孩子”未来生活无忧。
中华遗嘱库工作人员表示:“虽然宠物不能成为继承人,但通过‘遗嘱+遗产管理人’的方式,可以合法保障它们的权益。”
现实案例:越来越多“铲屎官”为宠物立遗嘱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为宠物设立专项遗产的案例并不罕见:
- 95后男生因父母反对养猫,立遗嘱委托朋友照顾爱猫,并指定遗产用于猫咪生活;
- 上海刘阿姨因子女不孝,将名下三套房产捐赠给宠物医院,要求医院照顾自己的宠物;
- 北京董小姐未婚未育,立遗嘱留50万元给挚友,委托其照顾陪伴自己多年的猫和龟。
这些案例显示,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宠物的长期照料问题,尤其在单身、丁克或与家人关系疏离的情况下,宠物往往成为最重要的情感寄托。
法律风险:如何防止遗产管理人挪用资金?
尽管陈女士的遗嘱合法有效,但网友仍担忧:如果儿子不履行责任,挪用宠物专项资金怎么办?
北京泽亨律师事务所律师胡磊指出,《民法典》第1148条明确规定,遗产管理人若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损害继承人、受遗赠人利益,需承担民事责任。具体保障措施包括:
- 定期监督:继承人可要求管理人提供资金使用记录;
- 法律追责:若管理人挪用资金,可向法院起诉,甚至申请更换管理人;
- 第三方监管:可指定律师、信托机构等专业第三方监督资金使用。
此外,“附义务遗嘱”也是一种可行方案。例如,遗嘱可规定“宠物医院必须用遗产照顾宠物,否则剩余资金转给动物保护组织”。
专家建议:如何科学订立“宠物遗嘱”?
对于希望为宠物设立遗产的人士,法律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 选择可靠的遗产管理人(如亲属、挚友或专业机构);
✅ 明确资金用途(如医疗、食品、托管等具体开支);
✅ 设立监督机制(如定期查账、第三方监管);
✅ 采用合法遗嘱形式(自书、公证或录像遗嘱,确保符合《民法典》要求)。
社会热议:宠物是否该享有“类人权”保障?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讨论:在法律上,宠物是否应被赋予更多权利?
- 支持者认为:宠物已成为现代家庭的重要成员,法律应承认其特殊地位,甚至设立“宠物信托”等专门制度;
- 反对者认为:宠物本质仍是财产,过度拟人化可能导致继承体系混乱。
目前,我国尚未在法律层面明确宠物的“特殊地位”,但通过现有遗产管理人制度,已能间接实现宠物保障。未来是否进一步立法,仍需社会共识推动。
结语:遗嘱自由与责任并存,科学规划才能让爱延续
陈女士的案例表明,在法律框架内,人们完全可以通过遗嘱确保宠物得到妥善照顾。但与此同时,选择可靠的管理人、设立有效监督机制至关重要,否则“爱宠遗嘱”可能沦为“一纸空文”。
对于广大“铲屎官”而言,提前规划宠物的未来,既是对它们的负责,也是对自己情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