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集团近期的一系列动作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据21世纪经济报道,自2025年初以来,娃哈哈已陆续关停18家分厂的生产线,涉及深圳、重庆、天津、陕西咸阳、浙江衢州、江西吉安等地。与此同时,集团却在加速布局”宏胜系”纯净水生产线,并因外委代工问题登上热搜。这一系列举措背后,折射出宗馥莉接棒后的战略调整方向——优化产能、强化核心控制权,并试图将”宏胜模式”复制至娃哈哈整体运营中。

关停非核心工厂,优化产能布局
娃哈哈回应关停工厂一事时表示,此举是为了”调整优化产销布局结构,增强终端市场响应能力”,并强调相关工厂”已按法律程序开展清算”。值得注意的是,这18家关停工厂均不属于”宏胜系”企业。公开资料显示,”宏胜系”由宗馥莉独立创立并管理,近年来在饮料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涵盖生产、研发、销售等环节。
业内人士分析,关停非”宏胜系”工厂可能是宗馥莉推动娃哈哈产能整合的关键一步。这些工厂多位于传统生产基地,设备老化、效率偏低,而”宏胜系”工厂则普遍采用自动化生产线,成本控制能力更强。通过关停低效产能,娃哈哈有望集中资源提升核心工厂的竞争力。
“宏胜系”逆势扩张,纯净水成战略重点
与关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宏胜系”正在全国多地加速布局纯净水生产线。娃哈哈官方透露,计划在天津、怀化、郑州、南京等地投建18条高速水线,而承担这些项目的公司多为”宏胜系”企业,如广州恒枫饮料有限公司、贵阳宏胜恒枫饮料有限公司等。
这一战略调整表明,宗馥莉有意将纯净水业务作为娃哈哈未来的核心增长点。近年来,瓶装水市场竞争激烈,农夫山泉、怡宝等品牌占据主要份额,而娃哈哈纯净水市场份额有所下滑。通过”宏胜系”的高效生产体系,娃哈哈可能试图以更低成本、更快响应速度夺回市场。
代工模式引发质量争议
然而,娃哈哈的产能调整并非一帆风顺。今年5月,#娃哈哈客服回应纯净水由今麦郎代工#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担忧。娃哈哈随后发布声明,承认与今麦郎存在代工合作,但因”个别批次产品未通过检测”已于2025年4月终止合作。
代工模式在食品饮料行业并不罕见,但娃哈哈此次事件暴露了品控风险。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宗馥莉在推动产能优化的同时,需平衡代工与自产的比例,避免因外包过多而影响品牌信誉。
宗馥莉的改革逻辑:从”宏胜”到娃哈哈
宗馥莉自2023年正式接管娃哈哈后,便展现出强烈的改革意愿。天眼查显示,2025年5月28日,浙江娃哈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工商变更,宗馥莉接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职务,多位高管也随之调整。
有接近娃哈哈的知情人士透露,宗馥莉希望将”宏胜系”的管理模式复制至娃哈哈整体运营中。”宏胜”以高效、灵活著称,尤其在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上表现突出。若这一模式成功移植,娃哈哈的生产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有望显著提升。
未来挑战:平衡改革与稳定
尽管宗馥莉的改革方向明确,但娃哈哈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关停工厂可能引发员工安置问题;另一方面,纯净水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求娃哈哈在产品创新和营销上投入更多资源。此外,如何确保代工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也将是宗馥莉团队需要解决的难题。
市场观察人士指出,娃哈哈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宗馥莉的决策将直接影响这家老牌饮料巨头的未来走向。如果改革成功,娃哈哈或能重拾增长动力;若步伐过快,则可能引发内部动荡。
结语
从关停工厂到扩张”宏胜系”,从代工争议到管理层换血,宗馥莉正以强势手腕重塑娃哈哈。这场变革不仅是产能的优化,更是管理理念的迭代。在饮料行业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娃哈哈能否在宗馥莉的带领下实现”二次崛起”,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