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地产的寒冬中,王健林再次成为焦点。近期,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一则公告显示,大连万达商管旗下48家万达广场项目公司的股权,将被太盟投资集团(PAG)牵头的财团收购,交易金额或达500亿元。接盘方包括腾讯、京东、阳光人寿等“老熟人”,以及首次入局的高和资本。

这是万达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笔资产出售,也是王健林“轻资产转型”战略的又一关键举措。但外界更关心的是:在连续出售核心资产、股权被冻结、债务压顶的背景下,这位曾经的“首富”手中还剩多少筹码?
万达的“断腕”时刻:从637亿到500亿
王健林的“卖卖卖”模式始于2017年。当时,万达遭遇流动性危机,他果断以637亿元将13个文旅项目和77家酒店打包卖给融创和富力。8年过去,万达仍未摆脱债务泥潭。截至2025年5月,王健林名下近4.9亿股权被冻结,万达集团累计被执行金额超75亿元,短期债务高达400亿元。
此次出售的48座万达广场,覆盖北京、广州、成都等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以及榆林、乐山等三四线优质资产,堪称万达商业版图的“精华”。交易完成后,万达商管将继续运营这些广场,但所有权将转移至太盟主导的财团。这也是万达“轻资产模式”的核心逻辑——保留管理权,剥离重资产。
“白衣骑士”太盟:从600亿到500亿,万达控制权进一步流失
太盟投资集团(PAG)已是万达的“老熟人”。2024年,太盟曾牵头注资600亿元,拿下万达商管旗下新达盟60%的股权,导致王健林失去对这一轻资产运营平台的绝对控制权。此次再主导500亿收购,太盟的“抄底”意图明显——通过次级份额承担高风险,未来可能将万达广场打包为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在资本市场套利。
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的入局,则更多着眼于线下流量入口。腾讯早在2018年就以100亿元入股万达商业,此次再度接盘,意在将万达广场融入微信支付、小程序生态,打造“线下场景+线上服务”闭环。
债务黑洞:对赌失败、仲裁缠身、股权冻结
万达的债务危机,根源在于多次对赌失败。2016年,王健林推动万达商业从港股退市,并与腾讯、苏宁、融创等签订对赌协议,承诺2018年完成A股上市。然而,监管政策收紧导致“回A”计划流产。
2021年,万达又设立珠海万达商管,与太盟、腾讯等22家投资者签订新对赌协议,承诺2023年底前完成港股上市,否则需支付300亿元回购款。结果,2023年10月珠海万达商管第四次IPO失败,触发回购条款。
雪上加霜的是,昔日盟友纷纷“反目”。2024年,永辉超市因36亿元股权转让款未支付,向王健林发起仲裁;苏宁要求万达支付50.4亿元回购款;融创更是提起95亿元股份回购仲裁。这些纠纷导致万达核心股权被冻结,进一步限制了其融资能力。
王健林还剩多少筹码?
尽管危机重重,万达仍握有几张关键底牌:
- 运营能力:截至2024年底,万达仍管理513座万达广场,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万达广场销售额超60亿元,客流1.3亿人次,证明其商业运营能力依然强劲。
- 剩余资产:除去已出售的80多座广场和此次交易的48座,万达仍有约140座自持广场可变现。
- 轻资产模式:万达商管已转型为纯运营公司,未来可通过管理费、租金抽成等获得稳定现金流。
但风险同样显著:
- 优质资产流失:核心地段万达广场被出售后,剩余资产变现价值可能降低。
- 品牌溢价削弱:频繁出售资产可能影响万达在资本市场的信用。
- 短期债务压力:截至2024年9月,万达商管现金仅140亿元,而一年内到期债务超400亿元。
未来博弈:王健林能否“翻盘”?
眼下,王健林的策略很明确:
- 加速资产处置:通过出售广场、酒店等回笼资金,缓解短期债务压力。
- 绑定战略投资者:借助太盟、腾讯等资本力量,维持运营稳定性。
- 推动轻资产上市:尽管IPO屡次失败,但万达仍未放弃这一目标。
然而,年过七旬的王健林面临的挑战远超2017年。失去核心资产控制权、债权人步步紧逼、资本市场信心不足,都让万达的“自救”之路充满变数。
结语
从“小目标一个亿”到“断臂求生”,王健林的商业帝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场500亿的交易,或许能暂时缓解万达的流动性危机,但长远来看,王健林需要更彻底的转型,才能让万达在商业地产的新周期中存活下来。而对于市场而言,更大的悬念是: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商业巨擘,是否还能上演“绝地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