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确认:电商、外卖、旅游等 13 平台存大数据杀熟现象

**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网络消费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一个令消费者深感困扰的问题正悄然滋生 —— 大数据杀熟。近日,江苏省镇江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网络消费差异化定价调查报告》,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再度将这一话题推至舆论风口浪尖。报告显示,在电商、外卖、旅游服务等 13 个电商平台中,大数据杀熟现象较为常见,引发了广泛关注。

此次调查规模庞大,共收集有效问卷 7936 份,涵盖了购物、外卖、旅游等多个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咋舌,近半受访者表示反复浏览商品后价格上涨。在电商平台中,45.36% 的受访者遇到过这一情况;39.19% 的人则遭遇同一商品不同账号加入购物车后价格变化;34.51% 的受访者称使用优惠券后商品原价上涨。

外卖平台也未能幸免。47.85% 的受访者反映不同账号领取的商家折扣券额度不同。在旅游平台,52.92% 的受访者遇到过同一房型不同入口价格不同的情况。这些数据直观地揭示了大数据杀熟现象在网络消费中的普遍性,消费者的权益正面临严重威胁。

为进一步验证,中消协有关工作人员亲身体验了在电商、外卖、旅游等平台的购物过程,发现问题确实存在。在雅都电器旗舰店,两个账号分别享有 “满 39 减 3” 和 “满 99 减 8” 的商城券,导致原价 39 元的商品到手价分别为 36 元和 39 元,同一商品因账号不同价格出现差异。

外卖平台同样乱象丛生。购买 5 元 ×12 张的 “60 元神券包”,不同账号价格分别为 3.1 元和 36 元,差价高达 32.9 元;购买 5 元 ×6 张的 “超级吃货卡”,不同账号价格分别为 3.8 元和 2.6 元。如此悬殊的价格差异,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旅游平台机票增值服务价格也存在差异。不同账号购买同班次机票,机票、燃油、机建价格一致,但 “出行无忧礼包” 价格分别为 48 元和 65 元,导致最终支付金额相差 17 元。这些真实案例充分证明,大数据杀熟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消费者身边。

当遇到差异化定价情况时,消费者的反应各不相同。23.52% 的受访者因怕麻烦选择不维权,这反映出消费者在面对此类问题时的无奈与消极;19.34% 的受访者选择直接与平台或商家沟通,试图通过协商解决问题;18.4% 的受访者选择投诉热线或平台维权,借助官方渠道维护自身权益;还有 15.03% 的受访者会选择通过社交媒体曝光维权,利用舆论压力促使问题解决。但总体而言,消费者在大数据杀熟面前仍处于弱势地位,维权之路困难重重。

镇江市消协法律专家委员会专家指出,随机派发优惠券,并不能绝对地认定为差异化定价。然而,若依据大数据分析专门向特定消费群体发放定制化优惠券,导致相同商品出现差价,则涉嫌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大数据杀熟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更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违背了商业伦理道德。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杀熟现象愈发隐蔽和复杂。平台利用消费者的浏览记录、购买偏好、消费能力等数据,对消费者进行精准画像,进而实施差异化定价。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为同样的商品或服务支付更高的价格,这无疑是对消费者信任的辜负。

此前,中国电子商会旗下的消费保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 年至 2025 年 3 月 7 日,消费保平台已经收到关于 “大数据杀熟” 的投诉多达 1275 件,仅 2025 年 1 月 1 日至 3 月 7 日,两个月时间就收到了 142 件投诉,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在线旅游投诉占比高达 49.5%,位居榜首,去哪儿、携程等 OTA 平台成为被投诉 “重灾区”。

为遏制大数据杀熟现象,政府部门已采取行动。2024 年 11 月,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 “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 专项行动,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 “杀熟”,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各地也陆续开展相关算法治理专项行动,加大对平台的监管力度。

对于消费者而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至关重要。在网络消费时,应多平台比较价格,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平台;谨慎授权应用获取个人数据,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同时,消费者要勇于对大数据杀熟说 “不”,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大数据杀熟现象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规平台和商家的处罚力度;平台应强化自律,规范算法应用,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消费者也要提高警惕,积极参与监督,共同营造公平、透明、诚信的网络消费环境,让大数据技术真正服务于消费者,而非成为伤害消费者的工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