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神”牙齿健康敲响警钟:牙周炎——从出血到掉牙仅需三步的隐形杀手

近日,北京大学”韦神”韦东奕入驻抖音引发全网关注,这位数学天才仅凭一条短视频便收获超2100万粉丝。然而,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位”天才少年”的牙齿存在明显缺失,引发广泛讨论。据家属回应,韦东奕长期受牙周炎困扰,多次治疗仍未能完全遏制病情发展。这一事件不仅关乎一位科学家的健康,更暴露出我国成年人普遍忽视的口腔健康危机——牙周炎正以惊人的速度摧毁着数亿人的牙齿。


一、从”韦神”看牙周炎的破坏力:三步摧毁一口好牙

牙周炎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其发展过程往往悄无声息却后果严重:

  1. 细菌堆积阶段(早期症状易被忽视)
    • 口腔内的牙菌斑(细菌薄膜)若未及时清除,24小时内就会矿化形成牙结石。
    • 此时可能出现轻微牙龈出血(如刷牙时),但多数人误以为是”上火”而忽视。
  2. 炎症恶化阶段(症状加重但仍未重视)
    • 牙结石持续刺激牙龈,导致慢性炎症,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加重、口腔异味(口臭)。
    • 牙槽骨开始被细菌侵蚀,牙齿出现轻微松动,咀嚼硬物时疼痛。
  3. 牙齿脱落阶段(不可逆的终局)
    • 牙槽骨吸收超过50%后,牙齿失去支撑,最终松动脱落。
    • 韦东奕的牙齿缺失正是这一过程的典型结果,而类似案例在我国中老年群体中极为常见。

关键数据: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我国35-44岁人群中牙周炎患病率高达87.4%,65-74岁老年人全口无牙比例达4.5%。”老掉牙”并非自然规律,而是牙周炎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必然结果。


二、牙周炎的元凶:藏在口腔里的”隐形破坏者”

牙周炎的病因复杂,但核心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菌斑与牙结石
    • 牙菌斑是牙周炎的始动因子,若每天刷牙不彻底(尤其忽略舌侧和牙龈边缘),2周内即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牙结石。
    • 韦东奕作为科研工作者,可能因专注工作而忽视口腔清洁,导致菌斑长期堆积。
  2. 不良生活习惯
    • 吸烟:烟草中的毒素会加速牙槽骨吸收,使牙周炎进展加快3倍。
    • 口呼吸:长期用口呼吸会导致口腔干燥,削弱唾液的抗菌作用。
    • 饮食不当:高糖食物促进细菌繁殖,而坚硬食物可能加重牙周创伤。
  3. 治疗延误与认知误区
    • 许多人将牙龈出血简单归咎于”刷牙太用力”或”缺乏维生素”,延误就医时机。
    • 部分患者认为”牙齿松动是衰老表现”,放弃治疗,最终导致牙齿脱落。

三、牙周炎的防治关键:从日常护理到专业干预

针对牙周炎的三步发展过程,专家提出以下科学防治方案:

1. 日常预防:建立终身口腔护理习惯

  • 正确刷牙:采用巴氏刷牙法(Bass Technique),每天至少2次,每次2分钟,重点清洁牙龈沟。
  • 使用牙线/冲牙器:每日清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防止菌斑堆积。
  • 定期洗牙:每6-12个月进行专业洁治,清除深层牙结石。

2. 早期干预:发现症状立即就医

  • 牙龈出血:若持续1周以上,需到口腔科检查菌斑和牙结石情况。
  • 口臭与牙龈退缩:可能是牙周炎中期的信号,需进行龈下刮治(深层清洁)。

3. 中重度治疗:阻止病情恶化

  • 牙周手术:对于牙槽骨吸收严重的患者,可通过翻瓣手术清除深层感染组织。
  • 松动牙固定:部分牙齿可通过夹板固定延长使用时间。

韦东奕案例的启示:即使像他这样的天才科学家,也可能因忽视口腔健康而付出代价。普通人更应引以为戒,将牙周炎防治纳入日常生活管理。


四、社会反思:为何牙周炎成为”国民健康盲区”?

  1. 口腔健康教育不足:我国中小学口腔健康课程覆盖率不足30%,多数人缺乏正确护理知识。
  2.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基层牙科诊所设备落后,导致牙周炎早期诊断率低。
  3. 健康观念误区:许多人将牙齿问题视为”小毛病”,直到牙齿脱落才后悔莫及。

专家呼吁:应将牙周炎防治纳入国家慢性病管理计划,推动全民口腔健康筛查,并通过媒体科普提升公众认知。


结语:守护牙齿就是守护生活质量

韦东奕的牙齿问题提醒我们:牙周炎不是”老年病”,而是从青年时期就可能开始的渐进性破坏。从偶尔刷牙出血到牙齿掉光,或许只需短短几年——但若能早预防、早治疗,这一悲剧完全可以避免。让我们以”韦神”的案例为鉴,从今天开始重视每一次刷牙,守护自己的”天然牙列”,避免成为下一个”沉默的受害者”。

行动建议
✅ 立即预约口腔检查,评估牙周健康状况
✅ 更换软毛牙刷,学习巴氏刷牙法
✅ 将每年洗牙纳入年度健康计划

记住:健康的牙齿不仅是美丽的名片,更是高质量生活的基石。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