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6月10日,星巴克中国宣布对星冰乐、冰摇茶等非咖啡饮品降价2-6元,这是其入华25年来首次大规模直接降价。巧合的是,瑞幸此前也向部分用户发放了6.9元的”端午+儿童”限定优惠券。两大连锁咖啡品牌不约而同选择”限定”降价策略,背后不仅是应对咖啡价格战的防御性动作,更是一场关于门店效率、市场资源和消费习惯的全面博弈。

一、”限定”降价:一场精心设计的防御战
星巴克的降价范围明确限定在非咖啡饮品,看似避开了与库迪、瑞幸的9.9元咖啡价格战,实则是一种”曲线救国”策略。消费者仍可通过”非咖饮品+浓缩”的方式享受低价红利,而星巴克则借此试探市场对价格敏感度的边界。
1. 为什么是”非咖啡”?
- 成本压力:咖啡豆价格波动让咖啡品类降价空间有限,而非咖啡饮品(如果汁、茶饮)的原材料成本相对可控。
- 场景延伸:星巴克希望吸引非咖啡消费者,尤其是在下午茶时段提升客流量,对冲同店销售额下滑的压力。
- 下沉市场适配: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非咖啡饮品的降价有助于吸引新客群。
2. 瑞幸的”6.9元”优惠券:精准打击还是被动防御?
瑞幸的优惠券发放时机耐人寻味——正值星巴克降价官宣前夕,且限定”端午+儿童”场景,明显带有防御性质。结合其轻乳茶、果蔬茶等新品的热销,瑞幸正通过多元化产品组合提升单店坪效,避免陷入单一咖啡品类的价格泥潭。
二、价格战背后的深层逻辑:门店效率与市场资源争夺
两大品牌的降价策略绝非简单跟风,而是基于各自战略目标的精准布局。
1. 星巴克:从”第三空间”到”效率优先”
- “启航项目”的野心:通过一位店长管理两家门店的模式,星巴克试图突破单店运营效率瓶颈,而降价策略正是为了吸引更多客流,最大化门店资源利用率。
- 外卖与品牌的平衡:尽管外卖订单增长显著,但星巴克仍需维护其高端品牌形象。非咖啡饮品的降价既能吸引价格敏感用户,又不会过度稀释品牌调性。
2. 瑞幸:供应链与加盟商的博弈
- 供应链升级:瑞幸年初下调加盟商进货价,并优化供应链管理,旨在提升加盟商盈利能力,巩固其”轻资产”扩张模式。
- 数字化营销的精准化:抛弃”大水漫灌”的9.9元策略后,瑞幸转向更精细化的限时优惠,通过数据驱动实现ROI最大化。
三、外卖商战的连锁反应:咖啡品牌的”不得不战”
外卖平台的补贴大战(如京东入局)正在重塑咖啡消费习惯。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被进一步放大,品牌若不跟进降价,可能面临市场份额流失的风险。
1. 星巴克的困境
- 线上订单增长虽快,但外卖服务可能降低门店体验,甚至引发员工负荷过载问题。
- 如何在”品牌调性”与”竞争力”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星巴克必须解决的难题。
2. 瑞幸的挑战
- 9.9元价格战依赖自提业务的高利润率,若消费习惯转向外卖,其成本结构可能承压。
- 轻乳茶等新品能否持续爆款效应,将决定其能否摆脱对咖啡品类的依赖。
四、未来趋势: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尽管”限定”降价看似是短期策略,但咖啡市场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
1. 全线降价的可能性
若非咖啡饮品的降价效果显著,星巴克不排除未来扩展至咖啡品类;瑞幸也可能推出更多低价产品,进一步挤压竞争对手空间。
2. 门店资源的终极争夺
无论是星巴克的”启航项目”还是瑞幸的供应链优化,核心目标都是提升单店效率。未来,门店密度、坪效比和人效比将成为胜负关键。
3. 消费习惯的长期影响
外卖补贴大战可能永久改变消费者的购买路径,品牌必须适应”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常态。
结语
星巴克与瑞幸的”限定”降价,表面上是应对竞争的权宜之计,实则是两大巨头对市场主导权的又一次争夺。在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中,唯一确定的是:消费者将继续享受低价红利,而品牌们则要在利润与规模之间艰难抉择。未来的咖啡市场,或许不再只是”9.9元”的较量,而是效率、供应链和消费体验的综合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