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明朝沦为流量玩物:“喜羊羊悼明” 背后的荒诞与反思

在大众文化的广袤版图中,总有一些现象如异军突起,令人瞠目结舌。近日,一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组合闯入人们视野 ——《喜羊羊与灰太狼》竟被 “重塑” 为悼明之作,这一荒诞解读在网络掀起波澜,映射出当下明朝成为流量密码背后复杂的文化景观与社会心态。

在所谓 “悼明学家” 构建的奇异世界里,青青草原幻化成明末清初的镜像宇宙。羊村的大炮被视作山海关,狼堡对应盛京,青青草原则代表明朝疆土。羊与狼被强行赋予正邪对立的历史隐喻,小羊们各自影射明朝人物:喜羊羊的聪慧果敢,摇身一变成了抗清英雄史可法;懒羊羊的慵懒习性,被歪曲为沉迷酒色、荒废朝政的皇帝朱由崧;美羊羊更是无端与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划上等号。狼族这边,灰太狼额前疤痕关联清初 “剃发令”,其 “我会回来的” 呼喊,被曲解为清朝势力阴魂不散的象征;红太狼头顶金冠,暗示满族以金为姓,平底锅打人则成了外族压迫的表征。狼羊后期的和解,被解读为明朝遗民无奈与满族共存的悲剧现实。这一系列牵强附会的解读,将一部原本单纯为儿童带来欢乐的动画,生硬地塞进悼明的框架之中。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 “悼明化” 只是冰山一角。当下,中文互联网陷入 “万物皆可悼明” 的狂欢。游戏领域,拯救明朝成为游戏博主吸睛涨粉的捷径,战略游戏直播或视频,只要带上 “大明” 二字,观众数量便如火箭般蹿升。热门游戏《原神》开机画面的 “启东”,也被扭曲为明朝对东方女真用兵,暗指萨尔浒之战的惨败与明朝衰落。西方经典同样未能幸免,《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罗密欧的 “罗” 被强行拉扯为爱新觉罗的 “罗”,朱丽叶的 “朱” 对应朱元璋的 “朱”,以 “罗” 在前暗示明朝已逝、清朝登场。甚至英文流行音乐也被卷入其中,披头士乐队的《Hey,Judy》,被解读为对明朝皇帝朱棣的致敬,一个简单的 “Hey” 饱含对明代的怀念。流量 IP 奶龙被魔改成 “被驯服的皇权”,承载着所谓 “自我矮化下的权力消逝” 与 “集体创伤记忆”。小红书也因谐音 “小朱书”,被视为大明王朝的象征,成为悼明文化的传播阵地。

这般荒诞不经的解读,乍看新奇,实则空洞无聊。其背后逻辑牵强附会,文字抽象晦涩,本质上都是对明朝逝去的遗憾、对清朝取代明朝的不满宣泄。而悼明风潮能掀起如此大的声浪,溯源可至 20 世纪初。民国时期红学索隐派影响深远,该学派核心主张 “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认为《红楼梦》是影射政治与历史人物的作品,如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中称其为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作者持民族主义,对汉族名士仕清寓痛惜之意。虽这一观点遭胡适等考证派反对,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民族危机深重,推翻满清统治后的民国初年,满清政府被视为导致国家积弱、列强侵略的罪魁祸首。“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的革命浪潮下,清朝被负面定性,与之相对,明朝作为前朝,被赋予更多理想化与悲情色彩,人们不禁设想,若明朝未亡,中国是否能避免近代屈辱。

时至今日,近代百年屈辱史仍是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高中历史教育反复强调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清政府的腐朽顽固、民族遭受的沉重苦难,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与巨额赔款深深烙印在国人记忆中。相比之下,清代历史中的积极方面黯然失色。这种民族创伤记忆,化作对国家强大的渴望与对弱小的恐惧。每当面临外部威胁,如当下的贸易战,那段屈辱历史便被唤起,对清朝的厌恶连带激发对明朝的悼念情绪,成为一种应激式的情绪宣泄与焦虑表达,背后是面向未来的集体心理动员。

然而,过度的悼明情绪已对现实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网络上,呼吁停止悼明的声音常遭辱骂攻击,“满遗”“明狗”“清吹” 等侮辱性词汇漫天飞舞,对立双方戾气十足。2008 年,历史学家阎崇年因对清朝历史解读被质疑美化,在书店签售时惨遭掌掴。17 年后的今天,互联网上的暴烈程度有增无减,稍有不同观点便被贴上恶毒标签。这种朝代粉之间的极端对立,实则是现实焦虑的投射,人们试图通过美化历史来缓解当下的不安全感,在对虚幻强盛的追忆中寻求慰藉。在经济、生活波动,流行文化快速更迭的不稳定时代,传统逐渐远去,明代因时间距离适中,承载起民族认同与想象的需求。但一个王朝在历史中的作用绝非非黑即白,过度争论朝代好坏,陷入极端情绪,不仅无法还原历史全貌,还可能阻碍社会和谐发展。

在世界多民族国家中,团结史观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激进的朝代毒唯粉对社会稳定构成损耗。尽管人们常幻想穿越回明朝改变历史走向,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当下生活在历史长河中已属最好时刻。自二战结束以来,全球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社会暴力不断减少。我们日常看似平淡的生活 —— 平静上下班、与朋友聚餐、刷手机,实则是人类历史上难得的珍贵时刻。铭记历史固然重要,但不应让对历史的评判沦为无端攻击他人的工具,失去恰当比例感的议论,难以开出正确药方。

悼明风潮、网络争吵,不应导向仇恨,而应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当下找到前行的动力。比起执着于哪个朝代更好,珍惜眼前和平秩序,从历史中汲取共存经验,才是对待历史应有的态度。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螺旋上升,未来充满希望,而这希望正孕育于对当下的珍视与对历史的理性反思之中。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