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蒙自市那幽深险峻的天坑群中,一场独特而意义深远的 “回家” 仪式于近日在近乎垂直的石灰岩崖壁上悄然上演。此次仪式的主角,是已经消失了 125 年之久的极危物种 —— 大花石蝴蝶。

6 月 24 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红河州林业和草原局携手合作,共同开启了大花石蝴蝶的这场回归之旅。大花石蝴蝶是一种身形娇小却濒临灭绝的草本植物,它们偏爱生长在云南省蒙自地区海拔约 2100 米的山地石灰岩之上。
回溯到 1895 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廉・汉姆斯利依据威廉・汉考克在云南蒙自采集到的标本,正式描述了石蝴蝶属的这个新物种 —— 大花石蝴蝶,其标本如今存放在英国皇家植物园中。然而,自那之后,大花石蝴蝶仿佛人间蒸发,极少再被发现和记录,因此它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危物种。
大花石蝴蝶名字的由来颇为有趣,因其生长在石头之上,开花之时犹如蝴蝶静趴在石头表面,并且花朵相较于同属的其他种类更为硕大。它所属的石蝴蝶属在欧美地区是颇受欢迎的观赏花卉,特别适合用于生态缸造景。更为独特的是,大花石蝴蝶选择在冬季绽放花朵,这无疑为其增添了别样的观赏价值和育种潜力。
时间来到 2021 年,种质资源库在高山科学促进中心的大力支持下,联合红河州林业和草原局,对蒙自市周边的多个天坑展开了初步调查。同年 6 月 17 日,在无人机的侦测以及专业攀岩团队的协助下,工作人员借助绳降的方式,对一个直径超过 100 米、深度在 60 至 100 米之间的大型天坑进行了种质资源的调查与采集工作。令人惊喜的是,在这次调查中,意外发现了消失长达上百年的极危物种大花石蝴蝶的一个新居群,这个 “消失” 了 125 年的极度濒危物种,就此重新闯入人们的视野。
发现只是保护工作的开端。从 2021 年 10 月起,种质资源库运用组织培养(无性繁殖)技术,努力克服野外种群数量稀少、自然繁殖困难等诸多阻碍。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数百株承载着物种延续希望的幼苗,在实验室和温室中逐渐长大。
本次大花石蝴蝶的野外回归精心选取了两个地点。回归点一选在了最初发现该物种的蒙自天坑内,这里的生态环境优良,外界干扰和威胁因素微乎其微。回归点二则位于距离天坑约 1 公里的石灰岩林地阴湿岩壁上,此回归点紧邻农事生产道路,交通便利,为回归后的后续监测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据了解,截至 2024 年底,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保存野生植物种子近 1.2 万种 10 万份;植物离体培养材料近 2300 种 2.8 万份;植物总 DNA 约 1 万种 7 万份;微生物菌株、大型真菌种质、动物种质的保存数量也均在稳步增长,合计保存各类野生生物种质资源 2.7 万种,33 万份(株)。目前,这座种质资源库已发展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与英国千年种子库等共同构成了全球植物多样性异地保护的关键设施。
大花石蝴蝶从消失百年到成功被发现、繁育再到野外回归,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众多科研人员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与付出,也是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一个成功范例。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珍稀物种延续的希望,也为未来更多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会有更多像大花石蝴蝶这样的濒危物种能够重新焕发生机,在大自然中找到属于它们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