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奢侈符号”到”价格战牺牲品”:哈根达斯的辉煌与陨落
1996年,哈根达斯以”冰淇淋中的劳斯莱斯”姿态进入中国,凭借”进口””高端”标签,迅速成为小资阶层的身份象征。彼时,一杯40元的冰淇淋是年轻人约会、打卡的”社交货币”,甚至被赋予”精致生活”的符号意义。2017年,哈根达斯中国区销售额占全球近50%,巅峰时期门店超400家。

然而,2023年起,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急转直下:门店缩减至250余家,闭店潮席卷北上广;2025财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净销售额同比下滑3%,母公司通用磨坊股价应声下跌。社交媒体上,”哈根达斯卖不动了”的讨论刷屏,消费者直言:”同样的价格,不如买两杯国产新品。”
二、三大致命伤:价格滤镜破碎、产品创新乏力、本土品牌围剿
1. “老钱风”失灵:价格滤镜被现实击碎
哈根达斯曾靠”进口溢价”维持高价,但消费者发现其国内外价差悬殊——美国1美元的冰淇淋,在中国卖40元。随着信息透明化,”奢侈品滤镜”逐渐消失,消费者开始质疑其性价比。更致命的是,哈根达斯悄然加入”9块9团购”大军,高端定位名存实亡。
2. 产品迭代停滞:十年如一日的口味困局
网友吐槽:”哈根达斯的菜单像被冻住,年年都是草莓、巧克力、香草。”相比之下,国产品牌如”野人先生”的现制手作、”波比艾斯”的平价创意款,甚至”中药冰淇淋””小龙虾冰淇淋”等猎奇产品,不断刺激市场新鲜感。
3. 国产品牌围剿:从细分赛道到全产业链碾压
- 平价替代:蜜雪冰城”雪王冰淇淋”3元一支,钟薛高”少年系列”主打性价比;
- 高端狙击:Gelato品牌以”手工””低糖”概念抢占高端市场,增速达10%;
- 跨界降维打击:海底捞推出”火锅冰淇淋”,蒙牛伊利加速布局现制赛道。
三、消费逻辑巨变:当”洋滤镜”遇上”悦己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明指出,哈根达斯的崛起本质是”西方生活方式的溢价”。但如今,Z世代更看重”悦己消费”——国潮冰淇淋(如”钟薛高””可爱多×故宫联名”)既能满足口感,又承载文化认同;而哈根达斯的”美国基因”反而显得疏离。
四、挣扎求生:哈根达斯的最后一搏
面对颓势,哈根达斯尝试转型:
- 产品多元化:推出酸奶、咖啡品类,联名迪士尼、泡泡玛特;
- 渠道下沉:关闭核心商圈门店,转向社区店和商超渠道;
- 营销年轻化:在小红书、抖音投放”9块9团购”引流。
但分析师认为,这些举措难改颓势:”当消费者不再为’洋品牌’买单,哈根达斯需要重新定义自己——不是降价,而是重构价值。”
五、未来启示录:高端冰淇淋的出路在哪?
哈根达斯的困境折射出整个消费市场的变迁:“高价≠高端”。未来的赢家可能是:
- 文化赋能型:如”茅台冰淇淋”借国潮IP破圈;
- 健康革命型:低糖、植物基冰淇淋吸引健身人群;
- 场景深耕型:聚焦家庭DIY或户外露营细分需求。
结语
哈根达斯的故事,是一部消费主义兴衰的微观史。当”面子消费”退潮,”里子需求”崛起,所有品牌都需要回答一个问题:除了logo,你还能给消费者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