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娱已死”,似乎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事实上,港娱也从未停止过 “靠岸” 的尝试。

6 月 24 日晚,香港顶流男团 MIRRIOR 成员 C 位姜涛被曝堕海,这一事件也跨过罗湖直登微博热搜一位。据港媒报道,其所属公司回应称人已被救起,姜涛系在海边跑步期间头晕不适导致事故。这已经不是姜涛首次刷屏内地社交媒体,从身形胖瘦到推荐美食、回怼网友,近两年来不断登上热搜前列。即便大众仍对其 “顶流” 身份不乏嘲笑与玩梗,但毋庸置疑的是,黑红也是红,姜涛也确实在内地获得了存在感。
事实上,港星在内地平台怒刷存在感的方式已然愈加千变万化,但港娱如何在当下再度 “红过罗湖”,还是个未知数。
努力 “靠岸”
最积极的莫过于 TVB。自 5 月底以来,香港 TVB 电视台在抖音尝试以新内容拓展受众。在抖音账号《今夜好犀利》的直播间中,由视帝欧阳震华、郭晋安、王浩信、吴卓羲、高钧贤、林晓峰等 TVB 艺员组成的 “港剧男团”。几位男艺人加起来年龄 304 岁,却效仿时下流行的团播模式进行了三场高强度的直播,一度引发两岸三地乃至新马泰等华人震惊。
这批被带上情怀滤镜的香港艺人,融合当下团播流行元素化身不同类型的男友风格,热跳《晚安大小姐》《九万字》《万物生》等时下流行的抖舞,并伴有两两 PK 拉票、打赏冲榜一 VIP 等熟悉的操作。当然,观众通过发送实时弹幕、点赞等方式也同样可以助力艺人打榜,最终解锁艺人专属的互动福利环节。
从数据来看,这三场的团播效果也称得上是热度与收益齐飞。比如在 5 月 24 日总共 4 小时左右的直播中,收获了超过 1949 万观看人次、涨粉超过 12 万。但随着新鲜感渐去,《今夜好犀利》的直播间也随之冷清,甚至大众的抵触感也要更加明显 —— 为何不能体面地老去?
不过,时隔半月不到,TVB 也并未紧抓团播热度转为艺人们的直播副业,反而在 6 月初便已暂停直播,徒留 “不要虐待老人” 的喊话,成为大众对于港娱没落的又一直观认知。从引发关注到落幕回温,相比于欢迎拥抱,这次走下神坛的短暂团播试水,带来的更多是不解与嘲讽。甚至在香港本地,他们更是被吐槽 “港产油田”、“拉低香港艺人水准” 等评价。不过,这不过是 TVB 向内地短视频领域的一次摸索。
自去年 12 月中旬起,TVB 便与抖音合作推出了主打直播互动真人秀模式的《今晚好犀利》,从老港剧的情怀杀,到线上直播公开招募选拔艺员,再到打造小型线上直播综艺、与品牌合作推出短剧等等,依靠抖音天然的流量池,TVB 也得以加速打入内地观众市场的新布局,以更潮流年轻的品牌转型实现用户增长、破圈。
不仅如此,今年 6 月,TVB 也宣布与腾讯视频、腾讯音乐、华为香港、科大讯飞、深圳卫视等合作拓展内地业务。其中,TVB 不仅继续与优酷、腾讯视频合作加强合拍剧项目,还将主力输出香港艺人参演内地节目;旗下曾产出《新闻女王》《黑色月光》等口碑剧集的 77 工作室,更是与腾讯视频达成战略合作,宣布将要合拍金庸武侠《笑傲江湖》、都市剧《玫瑰战争》;同时,TVB 还将继续与阿里系合作推出以港剧为直播主题和场景、演员带货的直播新业务。
对于打不出情怀牌的 “新星” 而言,社交媒介反倒成为了打破隔阂、有意靠岸的优势渠道。虽然不乏被吐槽审美过时,但随着近些年审丑文化、抽象文化等符合 Z 世代取向的亚文化热,这份 “宽容” 也同样在惠及新一代香港艺人。
比如 MIRRIOR 的 C 位姜涛,此前由于身形胖、唱跳不佳受到内地网民玩梗、嘲笑,但其因安利香港美食店尤为靠谱,以及一年一度 “姜公诞(姜涛生日)” 免费搭电车和 “姜汁豆奶批(姜涛与麦当劳联名派)” 等活动,口碑有所转变。像是在今年姜涛生日期间,也罕见的在广州出现了生日应援活动。
在经历过会辉煌、衰落、圈地自萌的阶段后,港娱实则一直处于相对真空状态。尤其是与内地观众不断拉开的审美鸿沟、跟不上的优质内容产出,也令港娱在内地市场失去了头牌的竞争力。
为何难 “红过罗湖”?
纵观近些年的内娱市场,港娱实则并未真正缺席。除了依靠综艺、剧集主流破圈的邓紫棋、陈伟霆等少数中生代,以及在内地广开巡演的刘德华、张学友、陈奕迅等老牌长红艺人,更多的则是不断贴合内地喜好,不断变换方式寻求关注。
自恢复通关以来,伴随着《声生不息》《天赐的声音》等音综节目的港风怀旧热潮,新生代如炎明熹、曾比特等也借此推至内地市场。虽辉煌不再,港乐仍在转角处与内地观众 “偶遇”,引发了回忆与关注,只是尚未形成气候。
不仅如此,网络大电影、网剧时代、短剧时代的火热与过渡,也同样给予了港星掘金内地的机会,一度成为烂片烂剧的 “流量” 招牌。比如高产似陈浩民,踩在每一时代的风口上,近几年每年都有两到四部作品问世,即便都是烂片烂剧,但仍不缺情怀招牌下的被消费与认可。
搭上直播间带货的东风兴起,诸多老牌香港艺人开始频频在各个品牌、达人直播间的 “吉祥物式” 走穴,不乏个人带货、组团带货直播。比如 TVB 也曾以子公司 “上海翡翠东方传播” 推出旗下艺人与内地品牌合作,陈豪、陈敏之就曾代表 TVB 与淘宝合作不间断 6 小时带货直播,创下全场销售额突破 2350 万元。而这一战绩,也曾带动 TVB 股价飙升 98.34%。
但本质上来说,种种跨地运营都不过是在吃老本、消耗情怀。深层次看,这更像是内地文娱市场持续扩大带来的 “迟到的买单”,并不意味着,港星驻扎内娱之路能无缝衔接。究其原因,在流媒体新浪潮来临之后,曾经风华绝代的港娱愈加固步自封。
一方面,电视台体系仍老旧地引导着港娱的前路,并逐渐囿于收益的减少而不断缩减投资、质量水准,精品剧集越来越少见。比如早在 2014 年起,TVB 盈利便面临持续下滑,一度在 2018 年因广告营收下降进入亏损,旗下开机减少、艺员收入锐减,如团播这种看上去 “掉价” 的艺人下神坛的行为更是成为常态。
尤其是 2016 年后,李嘉诚之子李泽楷一手创办的台网品牌 ViuTV 一经开台,就与 TVB 便形成了两座山头的分庭抗礼,把持着如今港娱新生血液的生产、循环。不同于 TVB 依靠老牌艺人在内娱打情怀牌,主打年轻化的 ViuTV 在流媒体潮流、偶像流量的加持下,在港地大有力压 TVB 之势,也在靠岸与离岸中横跳。
当然,以 ViuTV 派系艺人为首的曾一度拒绝 “着陆 “的部分港星,也在试探性打破隔绝语境,逐渐认同内地市场的商业价值。比如 2008 年,ViuTV 曾明确表示要把香港顶流偶像 MIRROIR 推向内地市场,但后因敏感立场问题停摆。
不过,近些年的转变也是有目共睹,敏感争议如周柏豪、邓丽欣等 “归正” 后,均不乏在内地开启事业新版图;而早先 ViuTV 也频有动作迂回试探,主要集中在与内地视频平台联合出品原创优质港剧,以优质剧集来打开新一代内地受众市场,而这也令该台在内地因 MIRROR 带来的抨击风评得以有所转变。比如 2020 年,ViuTV 与优酷达成合作,联合出品的由林保怡主演的《叹息桥》在豆瓣迄今仍有 8.6 高分;而在今年 3 月,ViuTV 另一原创剧集《三命》在 B 站上档,豆瓣评分高达 8.2。
此外,港府近些年也在持续向内地平台、节目喊话、牵线,寄希望于 ViuTV 与 MIRROR,把其看作 “令香港文化起码进入广东省”、扩大内地市场的北上 “新星”。
黄霑先生早年曾说,只有能够再度进入内地普通话市场,香港流行音乐才可以再有起色。兜兜转转几载,港娱依然面临着如何扎根内地的难题。
毕竟,如今的内娱也早已不同往日,具有更加明显的多元化、国际化特征。而黄金时期的港娱,汹涌的地域文化、小众艺术表达方式是割舍不下的成功方法论,这种 “特殊” 也造就了港娱曾经带动亚洲流行文化热潮的底气。如今的港娱,太过 “泯然众人矣” 了,想 “红过罗湖”,道阻且长。
结语
港娱积极 “靠岸”,本质上是内地资本的青睐。甚至,由于主流视频平台 “优爱腾芒 B”、社交平台 “抖快双微薯” 等蓬勃发展、差异化布局,以 TVB、ViuTV、英皇娱乐等为首的港娱玩家们也在加快转变经营策略。
大胆如 TVB 把视帝们拉下神坛 “接地气”,与内地多个视频平台深入捆绑合作;小心试探如 ViuTV,一边深耕 “香港主创 + 内地平台” 的合作模式产出优质港剧,一边大打流量派赛道等等。不管是自救还是野心,这都是如今的港娱探索多元内容、转型路径,拥抱内地年轻观众的创新尝试。
归根到底,两地文化同根同源,港娱也是时候以创新面貌问候内地市场。曾志伟曾说,“情怀才是我们(TVB)的核心竞争力”,只是港娱如今,却也只剩情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