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盲订狂潮:当”情绪价值”遇上”钢铁赌局”,谁在收割早鸟玩家?


一、从Labubu到汽车:盲盒经济入侵实体产业

6月10日,一款初代薄荷色LABUBU潮玩以108万元天价成交,将”盲盒经济”的疯狂推向舆论高潮。这种源自潮玩的”未知惊喜”模式,正以惊人速度渗透至汽车行业——盲订成为车企营销的新战场。

特斯拉2016年首创汽车盲订,Model 3预售36小时订单破25万;蔚来ES8未公布配置即吸引万名”盲订粉丝”;小米SU7和YU7更将这一模式推向极致:未睹实车先交定金,抢购资格被黄牛炒至万元。汽车从代步工具异化为”信仰投资品”,消费者在品牌光环与稀缺营销中押注未来。


二、盲订的”心理游戏”:品牌信仰与稀缺陷阱

车企如何让消费者为”空气车”买单?答案藏在两大杠杆中:

  1. 创始人IP与品牌光环
    雷军、马斯克、李想等”科技偶像”的号召力,让粉丝将对个人的信任转移至产品。华为赋能的问界、小米生态链的YU7,均享受”跨界溢价”。
  2. 饥饿营销与沉没成本
    • 低门槛入场:1999元”小定”可退,降低决策压力;
    • 权益升级陷阱:限时锁单赠送智驾软件、优先排产权益,制造”不买就亏”错觉;
    • 舆论造势:28万辆订单的爆单数据引发从众效应,社交媒体放大稀缺感。

“就像抽潮玩开盲盒,但赌注是几十万的汽车。”一位小米YU7预订用户坦言。


三、翻车案例频发:当信任遭遇”货不对板”

盲订的狂欢背后,翻车事故已多次发生:

  • 极氪001:800V充电缩水为400V,标配配置变选配,引发大规模维权;
  • 智己L7:宣传的电池容量、天使轮权益遭质疑,用户要求退订;
  • 恒驰5:预售3.7万辆后交付困难,恒大”大卖”承诺成空。

共同点在于:车企过度承诺技术参数或权益,最终无法兑现。黑猫投诉平台显示,盲订纠纷多集中于”虚假宣传””退款难”。


四、汽车≠潮玩:盲订模式的根本矛盾

潮玩盲盒”翻车”最多损失几百元,但汽车盲订的风险呈指数级放大:

  1. 安全与性能不可逆
    一辆车的续航、智能驾驶、品控直接影响生命安全,无法像潮玩般”换款重来”。
  2. 长期信任的崩塌
    极氪、恒驰的案例证明,一次翻车足以摧毁品牌数年积累的口碑。
  3. 法律与监管滞后
    盲订协议常以”最终解释权归车企”规避责任,消费者维权成本高昂。

五、理性回归:汽车消费需要”去盲盒化”

面对狂热的盲订潮,行业亟需建立新规则:

  • 车企责任:明确盲订权益边界,禁止虚假宣传,建立违约赔偿机制;
  • 消费者觉醒:警惕”稀缺营销”话术,拒绝为未经验证的概念支付溢价;
  • 监管介入:规范盲订定金退还条款,要求车企披露技术可行性报告。

正如一位汽车工程师所言:”汽车是百年工业的结晶,不是社交媒体上的流量商品。”当盲盒经济的”情绪价值”碰撞汽车的”物理现实”,唯有回归理性,才能避免”早鸟变韭菜”的悲剧。


结语
汽车盲订是一面镜子,照见粉丝经济的狂热,也暴露工业产品的特殊性。在这场”钢铁盲盒”游戏中,没有后悔药——消费者赌的是信任,车企赌的是未来。而真正的赢家,或许是那些在喧嚣中守住底线的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