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超赛场外的”安徽时刻”
7月5日晚,江苏南京奥体中心,6万球迷见证了南京队与苏州队的激烈对决。场外,苏州某商场大屏打出调侃标语:”阿南,输球没关系,大不了去隔壁当省会。”而更耐人寻味的是,南京文旅频道曾转发一条短视频《苏超联赛:合肥的精神状态》,视频中”合肥”悲愤控诉江苏”拐跑”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城市,甚至提议举办”徽超”联赛——网友锐评:”如果安徽真办’徽超’,可能不是城市内卷,而是合肥被’群殴’。”

这场足球赛意外暴露了安徽的”散装”困局:皖南城市与南京的亲密互动,让合肥这位省会显得格外尴尬。
二、”徽京”名号背后的经济引力
南京被戏称为”徽京”并非空穴来风。地理上,马鞍山、滁州、芜湖与南京接壤,高铁15分钟可达,比合肥到部分省内城市还快。经济上,南京虹吸效应显著:
- 马鞍山:每天1.2万人次往返南京,2万辆车经宁马高速,居民在南京消费额年增2亿元。
- 滁州:苏果超市、卫岗牛奶遍布街头,早年报亭甚至能买到《南京晨报》。
- 芜湖:虽以奇瑞汽车闻名,但市民跨省就业、消费现象普遍。
反观合肥,高铁到马鞍山需1.5小时,到滁州无直达车次,经济辐射力明显受限。
三、安徽的”散装”基因:地理、历史与经济三重撕裂
- 地理割裂:长江、淮河将安徽分为皖北、皖中、皖南三大板块,文化差异显著:
- 皖北:中原官话区,经济亲近河南、徐州;
- 皖南:吴语/徽语区,与江浙文化同源;
- 皖中:江淮官话区,受南京辐射。
- 历史纠葛:1952年合肥才成为省会,此前安庆、芜湖轮流坐庄,导致皖南长期不服。网友调侃合肥为”霸都”,暗指其”强行上位”。
- 经济失衡:
- 强省会争议:合肥GDP占比近27%,但产业外溢不足。例如,京东方70%供应商来自苏浙,蔚来50%零部件采购自长三角,省内配套率仅20%。
- 区域断层:皖北人均GDP不足皖南一半,阜阳、宿州城镇化率低于50%,与合肥的工业现代化形成鲜明对比。
四、合肥的突围困境:反哺能力为何受限?
合肥虽通过”风投模式”培育家电、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三大产业,但红利主要集中在本地:
- 家电集群:美菱、荣事达崛起时,皖北未参与;
- 新能源汽车:蔚来、比亚迪落地合肥,芜湖奇瑞、滁州家电独立发展;
- 人工智能:中科大资源难以外溢,科大讯飞面临地域人才劣势。
省内城市抱怨:”合肥吃肉,我们连汤都喝不上。”
五、”混圈子”战略:跨省突围的无奈选择
面对省内协调难题,安徽选择”向外借力”:
- 7市跨省入圈:宣城同时加入上海、南京都市圈;芜湖、马鞍山绑定南京;黄山融入杭州。
- 长三角红利:高铁网络压缩时空距离,滁州苏滁产业园75%项目来自江浙沪。
但副作用明显:当南京成为皖南”实际省会”,合肥的向心力进一步削弱。
六、未来破局点:从”强省会”到”多中心”?
- 产业协同:推动合肥产业链向皖北延伸,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化;
- 交通互联:加密合肥至皖南高铁班次,缩短与马鞍山、芜湖的通勤时间;
- 政策倾斜:借鉴湖北”一主两副”模式,扶持芜湖成为副中心。
结语
安徽的”散装”本质是资源分配与地理文化的双重矛盾。合肥若想真正凝聚省内城市,需从”独吞蛋糕”转向”分蛋糕”——否则,南京奥体中心的调侃,或许会成为安徽人茶余饭后的长久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