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桂林市七星区的西村,一场原本平常的钓鱼之行,却在瞬间演变成了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7 月 1 日下午,一名 28 岁的男子在此处钓鱼时,甩竿不慎触碰到高压线,这一意外不仅让他遭受了严重的烧伤,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鱼塘内 4000 多斤鱼被电死。这起事件为人们敲响了安全警钟,也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在高压线下活动危险性的关注。

据了解,事发当天,该男子在西村的一处鱼塘边垂钓。当他挥竿甩线时,鱼竿意外地触碰到了头顶上方的高压线。强大的电流瞬间通过鱼竿传导至他的身体,伴随着一声巨响和闪光,男子触电倒地。事发突然,现场状况十分危急。随行女子见状,惊慌失措,立即向鱼塘塘主求助。塘主得知情况后,迅速赶到现场进行处置,随后男子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据塘主透露,他的鱼塘并非经营性质,平时只允许朋友前来钓鱼,且每次都会特别提醒他们不要在高压线下垂钓。而当天前来钓鱼的男子,是他朋友的朋友,并未经过他的同意便擅自前来。此次触电事故动静极大,周围不少村民都听到了那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事故发生后,可以清晰地看到高压线上留下了明显的烧焦痕迹,男子触电倒地处附近的草也被烧着。更为严重的是,鱼塘内大量的鱼因电流的冲击而死亡,初步统计,死亡的鱼重达 4000 多斤。
男子的亲属在接受采访时,难掩悲痛与担忧。他们表示,男子全身 80% 的部位被烧伤,伤情极其严重。该男子本身有着多年的钓鱼经验,然而,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垂钓者,却在此次钓鱼中遭遇如此意外,实在令人始料未及。亲属们表示,目前会先等待相关部门对事故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待情况查明后,再考虑下一步的维权事宜。
事实上,这并非个例。就在今年 6 月底,广西还发生过一起类似的悲剧。一名男子在钓鱼时,因失去平衡摔倒,手中的鱼竿不慎触碰到正上方的 10KV 高压线,最终触电身亡。事后,家属认为供电公司作为高压线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因此将其告上法庭,并索赔 109 万余元。法院在审理这起案件时,首先对涉案高压线离地面的高度是否符合技术要求进行了测量。经专业测量,事故地点架空线路导线与地面垂直距离为 4.85 米,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且该区域属于交通困难地区。
在侵权责任划分方面,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条进行判定。该条款规定,从事高空、高压等活动造成他人损害的,经营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承担责任;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有重大过失的,可以减轻经营者的责任。经过审理,法院最终认定供电公司承担次要民事责任(20%),受害人自行承担主要责任(80%)。在确认原告各项经济损失后,根据责任比例,判决供电公司赔偿原告 21 万余元。
从专业角度来看,如今市面上的很多钓鱼竿,尤其是碳纤维材质的鱼竿,具有较强的导电性能。在干燥的空气中,鱼竿与高压线之间至少需要保持 5 米以上的安全距离。而 10KV 高压线的电弧辐射范围可达 1 米,在阴雨天气等潮湿环境下,危险系数会更高。然而,部分钓友在钓鱼时,往往存在诸多认知误区。他们有的低估了鱼竿的导电风险,认为只要不直接接触高压线就不会有危险;有的在钓鱼前没有仔细观察周边环境,忽视了上空的线路走向;还有的抱有侥幸心理,选择一些隐蔽但却存在危险的野钓点位,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这起事件所造成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对于受伤的男子而言,他不仅要承受巨大的身体痛苦,还面临着漫长且昂贵的治疗过程。医疗专家预估,像他这样 80% 烧伤面积的患者,后续的康复费用可能超过百万元。对于鱼塘主来说,4000 多斤鱼的死亡,给他带来了数万元的经济损失,这些鱼的死亡还可能对鱼塘的水体生态造成污染,影响后续的养殖。此外,此类事件的频繁发生,也反映出社会在安全宣传教育方面仍存在不足。某钓鱼论坛近期的调研显示,仅有 37% 的用户会在垂钓前主动排查高压线风险,这一数据令人担忧。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电力部门可以对一些高危区域的高压线加装绝缘护套,或者安装智能报警装置,一旦有物体靠近高压线,便立即发出警报。社区方面,应在一些野生水域周边增设更多醒目的安全警示牌,提醒钓鱼爱好者注意周边环境安全。钓鱼协会也应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钓友的安全培训,向他们普及钓鱼过程中的安全知识,例如推广使用非导电材质的钓具等。应急管理专家指出,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个环节、每个主体都积极参与,共同构建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护网。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在享受钓鱼乐趣的同时,避免遭受此类不必要的伤害,真正做到安全与娱乐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