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中国市场份额下滑,员工反馈无果

在全球电动汽车行业中,特斯拉曾长期占据领军地位,其先进的技术、创新的理念以及独特的品牌形象,吸引了无数消费者的目光。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甚至出现销量被小米等品牌追上并反超的尴尬局面。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 年 5 月特斯拉中国批发销量为 6.17 万辆,其中 Model Y 销量为 2.48 万辆,Model 3 的销量为 1.38 万辆。而根据第三方数据,5 月份特斯拉 Model 3 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 13818 辆,同期小米 SU7 的销量却高达 28013 辆,Model 3 的销量还不到小米 SU7 的一半。6 月 26 日,小米汽车第二款车型 YU7 上市,25.35 万元起售,上市 18 小时锁单 24 万辆,直接向特斯拉 Model Y 发起强有力的挑战。

特斯拉产品与中国市场需求日渐脱节的背后,隐藏着诸多深层次问题。据美媒《华尔街日报》6 日报道,有中国员工透露,特斯拉中国团队曾多次向美国总部反馈其产品跟不上中国市场需求的担忧,却屡屡得不到积极回应。早在 2021 年初,特斯拉中国团队就在报告中指出,中国本土消费者迫切希望汽车能与智能手机无缝互联,并配备更多娱乐应用。但美国总部回应称 “这类功能并非优先事项”。到了 2023 年和 2024 年,中国团队两次重提此事,依旧未获美国总部重视。尽管从 2023 年起,特斯拉开始为中国车主接入本地热门应用程序,但其可使用的应用数量仍远少于本土品牌车主。

由于缺乏功能更酷炫的车型可供销售,中国销售人员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有北京的销售人员告诉美媒,在销售业绩要求从每周 4 辆增加至每天至少 1 辆后,近几个月,许多同事的工作时长从 10 小时增至 12 小时,挫败感也不断累积。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电动汽车品牌正凭借贴合本土消费者需求的功能愈发走俏。如今,中国设计的高端电动汽车搭载了诸多特斯拉缺失的功能,像多块支持影音娱乐的大屏幕、车载冰箱以及车内摄像头等。比亚迪与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近期宣布,他们已成功开发出仅需 5 分钟即可完成充电的新技术,这让特斯拉曾经引以为傲的技术领先地位受到了极大挑战。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产品策略的偏差。几年前,特斯拉曾承诺设计一款更具中国特色的新车,却因其他任务优先级更高而搁置了计划。取而代之的是马斯克的 “低成本策略”,通过删减或降级现有车型功能来降低成本,打造价格更亲民的车型,以便在现有产线大规模量产。部分员工和分析师对此策略持怀疑态度,他们担心,这些简化版车型很容易被本土竞品超越,除非大幅降价。毕竟,特斯拉在华最畅销的 Model Y SUV 的起售价约 3.67 万美元,而比亚迪竞品海豹 07 的起售价仅约 2.64 万美元。

雪上加霜的是,在本土企业竞相攻克自动驾驶技术的当下,特斯拉因安全合规问题未能在华推出 “满血版” 的完全自动驾驶服务(FSD),这进一步制约了其在华发展前景。马斯克急于在华落地 FSD,不仅是为了提振销量,更因中国电动汽车市场产生的海量数据能迭代升级 FSD 性能,从而巩固特斯拉的全球领先地位。但出于国土安全的合理考虑,中国禁止特斯拉将车辆采集的数据传输至境外。特斯拉最初提议对中国道路视频进行脱敏处理以隐藏敏感信息,但其拟传输的数据量远超中方可接受范围。

对于马斯克而言,中国市场至关重要。中国是特斯拉营收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也是其最大的生产与出口枢纽,贡献了全球约半数的汽车出货量,同时还为特斯拉的全球制造供应链提供核心零部件。然而,如今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份额持续萎缩,若不能及时调整产品策略,积极回应中国市场需求,恐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特斯拉将愈发举步维艰,被更多本土品牌超越也并非危言耸听。而特斯拉中国员工多次反馈却石沉大海的现状,也亟待美国总部重视并加以改变,否则内部的不满与外部的竞争压力,将成为压垮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沉重负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