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疲态显现:数量与流量双下滑
2025年上半年的音乐综艺市场呈现明显颓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底,全年音综上新数量预计不超过25部,较2024年下滑超30%,其中新节目仅7部,综N代占比高达72%。头部综N代如《歌手2025》《天赐的声音6》正片有效播放量分别同比下降42%和24%,市场“哑火”已成定局。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版权成本高企、短视频神曲泛滥、垂类音综招商困难及国际化尝试未达预期的多重挤压。音综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需寻找新的破局方向。
二、三大陷阱:神曲、垂类与出海的“伪解药”
1. 短视频神曲:流量幻觉与版权困境
2025年,音综节目频繁翻唱短视频热歌,如《跳楼机》《九万字》等,试图借助流量密码吸引观众。然而,这种策略暴露了音综行业的深层危机:
- 版权成本飙升:经典歌曲版权费已涨至单首二三十万,头部音综单期版权支出可达100-150万元,远超制作预算。
- 歌手资源流失:薛之谦、周深等头部艺人转战线下演出市场,音综只能依赖版权费较低的小众歌曲或短视频神曲,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
短视频神曲虽能短期引流,但缺乏长期艺术价值,反而加剧了音综的“无歌可唱”困境。
2. 垂类音综:招商寒冬下的“小众陷阱”
《中国有嘻哈》《乐队的夏天》曾证明垂类音综的破圈潜力,但2025年这一模式遭遇严峻挑战:
- 招商遇冷:《乘风2025》《天赐的声音6》客户数量锐减,垂类新综如《新说唱2025》《闪光的夏天2》仅获少量赞助,品牌更倾向大众化节目。
- 制作与收益失衡:电音、livehouse等垂类节目制作成本高昂,但目标客户(如年轻潮牌)赞助费仅为大众品牌的1/3-1/2,难以回本。
垂类音综的“安全牌”策略进一步压缩了创新空间,导致市场陷入“综N代依赖症”。
3. 出海战略:文化折扣与传播壁垒
《歌手2024》的国际化尝试曾引发关注,但2025年音综出海效果未达预期:
- 语言与文化隔阂:《亚洲新声》等节目外文歌曲占比超50%,但歌词理解障碍削弱了传播力,如“断眉”演唱的《See You Again》社交媒体热度远低于中文版歌曲。
- 国际化≠全球化爆款:尽管《歌手2025》增加海外歌手和听审团,但英文歌占比30%-40%仍难敌经典作品的传唱度,观众更关注舞台技术而非歌曲本身。
出海战略未能解决核心问题——如何平衡文化差异与大众传播需求。
三、突围路径:协作创新与模式重构
1. 版权体系改革:建立共享音乐库
- 推动行业共建版权池,降低翻唱成本,同时鼓励原创音乐人入驻,提供低价授权通道。
- 参考影视剧“音乐版权分账”模式,让音综与版权方共享收益,激发创作积极性。
2. 垂类音综的多元变现探索
- 开发深度会员内容(如幕后纪录片、选手直播)、IP衍生品(如乐队联名乐器),拓展非广告收入来源。
- 联动线下演出市场,打造“音综+音乐节”联动IP,吸引品牌冠名赞助。
3. 国际化2.0:本土化与全球化平衡
- 选择高情感共鸣的外文歌曲(如韩语抒情歌、日语动漫主题曲),降低文化折扣。
- 与海外平台联合制作,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如《亚洲新声》增加东南亚民俗音乐)。
四、结语:音综的未来在于“破圈”而非“破价”
2025年的音综困局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行业长期积累问题的集中爆发。解决之道在于:
- 拒绝“神曲依赖症”,通过版权改革和原创扶持重塑内容生态;
- 挖掘垂类潜力,以多元变现模式替代单一招商逻辑;
- 升级出海策略,用文化共情取代“国际化”标签。
只有当音综行业摆脱短期流量思维,转向长期价值创造,才能真正实现从“救市”到“兴市”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