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铺黄金的”黄金时代”还能持续多久?股价暴涨背后,品牌价值与市场现实的博弈

一、股价狂飙与业绩神话:资本市场的狂欢

2024年6月上市的老铺黄金,在短短一年内股价翻了十数倍,2025年年内涨幅超320%,7月8日盘中一度突破1100港元/股,刷新上市新高。这一疯狂表现源于其亮眼的财报——2024年销售额97.95亿元,同比增长166%;净利润14.73亿元,同比增长254%;毛利率稳定在41.2%,远超同行周大福(29.5%)、老凤祥(8.9%)和中国黄金(4.3%)。

创始人徐高明在业绩会上豪言:”未来平均店效要超过10亿元,低于5亿元的门店将被关掉。”这一目标看似野心勃勃,但市场已经开始出现疲态。

二、市场降温:从”排队抢购”到”滞销困境”

曾经需要排队数小时才能进店的老铺黄金门店,如今已不复盛况。北京SKP的代购抱怨:”从前9折哐哐卖,现在89折无人问津。”二手市场同样遇冷,回收价格仅为原价的4—7折,远低于国际奢侈品牌60%—90%的保值区间。闲鱼等平台上,二手老铺黄金标价8折却无人问津,部分店铺甚至拒收老铺黄金,理由是”难以鉴定真伪”。

原因分析:

  1. 高定价策略难以为继:老铺黄金的单价高达1181元/克(周大福仅918元/克),多次涨价(每次7%—15%)虽短期刺激销量,但长期可能抑制消费需求。
  2. 二手市场保值性不足:与爱马仕等奢侈品不同,老铺黄金的保值性高度依赖金价,缺乏独立的高端品牌溢价。
  3. 仿制品泛滥削弱稀缺性:深圳水贝市场”老铺同款”售价仅为官方3—5折,甚至宣称可提供足金证书和制作视频,严重冲击品牌价值。

三、核心竞争力存疑:古法工艺非独家,品牌文化待沉淀

老铺黄金的核心卖点是”古法黄金”和”奢侈品体验”,但这一优势正被竞争对手快速追赶:

  • 工艺非独家:北京工美集团京工美作同样采用花丝镶嵌工艺,单克售价更低(900多元 vs 老铺1400多元)。
  • 品牌文化薄弱:陈汉义指出:”老铺黄金的品牌力是金价和非遗工艺托起来的,离真正的国际大牌还有很大距离。”相比之下,爱马仕、梵克雅宝等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设计、文化和稀缺性,而非单纯的材料溢价。

四、竞争对手环伺:高端市场面临分流

在水面之上,大众品牌(如周大福、老凤祥)凭借性价比抢占市场;在水面之下,更低调的对手正悄然崛起:

  1. 琳朝珠宝:兰州本土品牌,坚持纯手工定制,工期长达一年以上,收藏价值获行家认可,抖音粉丝超132万(老铺仅11万)。
  2. 君佩珠宝:邀请前卡地亚设计师,将貔貅造型现代化,吸引年轻新贵群体。
  3. 宝兰珠宝:杭州品牌,吸纳资深花丝镶嵌金匠,强调工艺传承。

这些品牌虽规模较小,但更注重设计、文化和稀缺性,可能在未来高端市场分流老铺黄金的客户。

五、国际化尝试:新加坡首店能否打开局面?

6月21日,老铺黄金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开设首家海外门店,开业首周末九折促销,但排队者仍以华人为主。陈汉义直言:”老铺黄金的品牌力离不开‘黄金’二字,缺乏真正的国际奢侈品牌文化底蕴。”

六、未来挑战:如何从”涨价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老铺黄金的快速增长依赖高定价和营销造势,但长期来看,品牌需解决以下问题:

  1. 提升设计能力:摆脱”仿古”标签,打造独特美学风格。
  2. 强化品牌文化:学习爱马仕,构建”稀缺性+情感价值”的奢侈品叙事。
  3. 优化门店策略:关闭低效门店,聚焦高净值客群。

结语:黄金时代的”速度幻觉”

老铺黄金的崛起是中国消费升级的缩影,但资本市场的高估值与市场现实的落差已开始显现。未来,它能否从”涨价驱动”转向”价值驱动”,将是决定其能否真正跻身国际奢侈品牌的关键。否则,这场”黄金狂欢”可能只是一场短暂的泡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