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疑陷缅甸电诈陷阱:同车乘客亲述”劝返”细节 失联前曾收”平安”定位

一、拼车4小时的”危险邀约”:免费路费背后的陷阱

7月2日,19岁的高考生彭宇轩与云南乘客赵先生在一场意外的铁路延误中成为同车旅伴。这场原本普通的拼车经历,如今成为揭开彭宇轩失联真相的关键线索。

据赵先生回忆,当日中午12时许,他与彭宇轩从大理出发,乘坐网约车前往云南临沧勐啊客运站,车程约4小时。车内除司机外另有两名乘客,彭宇轩主动分享充电设备的行为让赵先生印象深刻:”他看起来像个单纯的学生,心情很好,但提到‘贵州朋友’时眼神闪烁。”

彭宇轩在车上透露,一位自称贵州的朋友为他支付了全部路费,邀请他到云南”游玩”。这一说法立即引发赵先生警觉:”我是临沧本地人,这里根本不是旅游城市。”同车一位贵州籍乘客也质疑:”谁会平白无故出钱请人旅游?”

面对质疑,彭宇轩承认自己轻信了对方”包吃住”的承诺,但拒绝透露接头人信息。车上众人反复劝说其返回陕西西安,他最终点头同意,并添加赵先生微信承诺”遇险就联系”。


二、失联前的”报平安”:定位与谎言

7月3日,赵先生收到彭宇轩发来的微信消息,附上一张云南大理的定位截图,文字称”临沧啥也没有,不好玩”。这条看似正常的回复,成为彭宇轩与外界的最后联系。

“我当时以为他离开了临沧,还回复‘安全就好’。”赵先生事后懊悔不已。直到7月13日看到媒体报道,他才发现彭宇轩可能早已陷入电诈陷阱——同车期间,彭宇轩始终未解释为何从昆明辗转至云南边境,而其朋友圈最后动态停留在7月1日,内容仅为”打工”二字。

更蹊跷的是,彭宇轩母亲杨女士称,儿子曾告诉女友小佳,抵达云南后一位”姑姑”给了500元住宿费,但赵先生和记者均未在其朋友圈看到相关动态。


三、家属与警方的紧急行动

彭宇轩母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儿子是复读生,高考成绩过本科线却因志愿填报不理想情绪低落。6月28日填完志愿后,他带着约1000元前往西安与女友相聚,7月1日飞往云南后失联。

“他说要去打工,我们以为他在西安。”杨女士哽咽道。目前家属已报警,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馆回应称,因缺乏具体位置信息,跨境搜寻难度极大。


四、电诈团伙”高薪诱骗”套路揭秘

记者调查发现,此类骗局通常分三步实施:

  1. 精准筛选目标:瞄准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利用其经济压力或求职心理;
  2. 伪造”高薪”诱惑:以”免费路费””轻松工作”为饵,通过社交平台或熟人介绍接触受害者;
  3. 切断联系:受害者抵达边境后,团伙没收手机、证件,逼迫参与电信诈骗。

云南边境地区近年频发此类案件。2023年,公安部曾通报缅甸电诈园区诱骗中国公民的典型案例,手法与彭宇轩经历高度相似。


五、专家呼吁:加强边境防控与反诈宣传

社会学者指出,此类事件暴露出两大漏洞:

  • 跨境执法难题:缅甸北部部分地区治安失控,需中缅警方联合行动;
  • 青少年心理干预不足:高考后的心理疏导缺失,易被犯罪分子利用。

截至发稿,彭宇轩失联已超一周。本报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呼吁知情者提供线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