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这一被誉为 “工业维生素” 的关键资源,正引发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激烈角逐。2025 年 7 月,一则重磅消息震动了全球稀土市场:美国国防部宣布将斥资 4 亿美元购入美国稀土生产商 MP Materials 的优先股,持股比例达 15%,一举成为其最大股东。与此同时,五角大楼还承诺以每公斤 110 美元的保底价采购钕镨产品,并助力该公司新建工厂,以扩大稀土加工与磁铁生产规模。消息一出,美股稀土板块应声大涨,MP Materials 股价一度飙升逾 40%。这一系列动作,无疑标志着稀土大战已全面升级,中美两国在这一关键领域的博弈进入了全新阶段。

美国此次强势介入稀土产业,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MP Materials 的核心资产 —— 加州芒廷帕斯矿,作为美国本土唯一的稀土矿,曾经在全球稀土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上世纪 50 年代,该矿不仅满足了美国军工与民用的需求,还一度供应了全球九成的稀土。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产业转移浪潮的兴起,美国逐渐放弃了稀土产业的主导权。1990 年代,美国出台了严苛的环保法规,芒廷帕斯矿因难以承受高昂的治污成本,于 2002 年全面关停。此后,美国将稀土原矿的加工环节外包给中国,逐渐失去了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
近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稀土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战略价值愈发凸显。中国自 4 月起对部分稀土实施出口许可制,这一举措直接影响了美国军工企业的供应链。洛马公司因无法获取制造 F-35 发动机、隐身涂层和雷达系统的核心原料,其提供的 F-35 战机多次因材料不达标被军方拒收,甚至失去了研发六代机的主导权。为了解决军工复合体的供应链危机,五角大楼不得不亲自下场,为美国稀土产业 “输血”。
与美国相比,中国在稀土领域拥有全方位的优势。从储量来看,中国稀土储量丰富,尤其是经济稀土的比重在全球遥遥领先。据统计,全球已探明的稀土储量中,中国占比达 37%,而包钢股份旗下的白云鄂博矿,储量更是高达 3500 万吨,占国内储量的 81%。在技术层面,自 “中国稀土之父” 徐光宪研发出串级萃取技术后,中国在稀土相关专利方面独步全球,目前专利数量已超过 4000 个,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专利数量还不到 500 个。
在产量方面,中国更是占据了全球近七成的份额。2024 年,中国生产了 27 万吨稀土,远超位列第二、第三的美国和缅甸。特别是在磁体稀土的精炼产量上,中国的份额达到了 90%,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成本优势同样显著,中国北方稀土的稀土氧化物生产成本比澳大利亚的 Lynas 低 25%-35%。这些优势使得中国稀土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即使重要元素镨和钕以较低价格出售,依然能够实现盈利。
中国在稀土资源分配使用上的强力控制,也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政府通过对开采、冶炼分离实行总量调控和动态管理,要求企业记录并上报稀土产品全流向信息,对核心技术人员的信息和动向进行管理,同时严厉打击稀土走私,确保了行业发展符合国家意志,守护了国家利益。这种掌控力,使得中国在稀土大战中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权。
面对美国的强势介入,中国稀土企业并未感到压力。相反,随着国内环保整治的深入推进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稀土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以北方稀土为例,近日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25 年半年度该公司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9 亿元 – 9.6 亿元,同比增长 1882.54%-2014.71%。盈利的增长,得益于产品售价的上涨与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上半年,氧化镨钕、氧化铈、氧化镧的均价分别同比上升了 13.1%、57.2%、9.8%,而通过深化横纵向对标提升,公司的冶炼分离及稀土金属加工成本进一步降低。
从全球视角来看,稀土大战的升级不仅影响着中美两国,也对其他国家的稀土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巴西作为全球稀土储量第二的国家,其与中国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引起了美国的关注。此外,印度也在计划投资 250 亿卢比(约合人民币 21 亿元)支持稀土永磁体产业,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然而,这些国家在稀土产业链的完整性和技术水平上,与中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稀土大战中,中国凭借着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完善的产业链以及强大的政策调控能力,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尽管美国试图通过政府干预重振其稀土产业,但要想在短时间内打破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难度可想而知。未来,随着全球对稀土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科技进步对稀土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稀土大战仍将持续升级。中国稀土企业需继续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强化自身优势,在全球稀土产业竞争中续写辉煌篇章,同时也要警惕美国等国家在稀土领域的后续动作,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