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商业格局快速变化的时代,零售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近期,壹览商业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7 月第二周,包括永辉、沃尔玛、华润万家等在内的 17 个品牌,关闭了至少 34 家门店 ,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
从行业细分领域来看,餐饮门店关闭数量颇为显眼,上周共有 19 家餐饮门店关门大吉。其中,烘焙门店的闭店潮尤为突出,14 家烘焙门店涉及面包新语和亦麦轩两个品牌。以成都地区为例,11 家面包新语门店集体歇业,公司最初声称是门店升级改造,但实际情况却是未提前通知储值卡用户便全部闭店,导致消费者储值卡无法消费,退款也遭到拒绝。深圳新语后续虽声明成都门店因加盟授权到期闭店,属于正常商业更替,但这一事件仍给消费者留下诸多不良影响。事实上,近年来连锁烘焙品牌普遍面临困境,从传统品类到新式产品,从主食面包到甜点爆品,各方向的连锁烘焙品牌都在经历密集洗牌。这背后深层次原因在于,连锁烘焙的商业模型在当下消费逻辑中逐渐失去效力。一方面,烘焙食品对 “新鲜” 要求极高,传统连锁系统以产定销的模式易造成损耗;另一方面,转向 “以销定产” 又面临数字化系统构建的巨大成本与管理难题。同时,为降低损耗使用防腐剂或添加剂,还会损害品牌信任度。在新一代消费者主导的市场中,连锁烘焙不仅要应对自身运营难题,还要直面盒马、山姆等强势渠道的竞争,曾经依靠 “规模 + 效率” 获取利润的公式已然失效。

除烘焙门店外,上周还有 1 家南昌连锁品牌楠方面馆因商场调整及内部优化闭店,2 家咖啡门店(大早晨咖啡和野咖啡)、1 家广西连锁茶饮品牌浅茶以及 1 家哈根达斯冰淇淋门店也纷纷关闭。
超市领域同样不平静,上周有 8 家超市闭店,涉及悦活里、沃尔玛、永辉超市、华润万家等品牌。永辉超市关店数量最多,在北京、杭州、绍兴等地的多家门店因经营策略调整而关闭。作为国内知名的大型连锁超市,永辉超市自去年开启全面调改,学习胖东来模式,从商品结构、服务体验、员工薪酬等多方面进行升级。然而,在调改推进过程中,部分门店仍因各种因素未能适应市场变化而选择关闭。
华润万家关闭的门店位于深圳横岗,该店于 2016 年开业,运营长达 14 年。虽然此次闭店具体原因未明,但早在去年,华润万家就已出现大规模闭店情况。其工作人员曾对外宣称,未来将调整发展方向,超市业态更趋于精品门店,总部也坦言公司经营困难,关店有助于减轻财务压力,持续增加的关店数量也证实了其战略布局的改变。事实上,华润万家一直在持续自我升级,2019 年开启变革发展精品超市业态,2024 年底发布精品超市业态品牌及自有品牌双线升级计划。此次深圳横岗门店的关闭,或许是其在战略转型过程中的又一次调整。
服饰行业方面,3 家服饰门店关闭,分别为 1 家 GUESS 门店和 2 家 ZARA 门店。其中福州 ZARA 仓山万达广场店宣称因经营战略调整闭店,而近年来 ZARA 在中国市场持续遇冷,杭州、上海、长沙等地门店陆续关闭,业绩下滑是主要原因。随着国内时尚消费市场的日益多元化,快时尚品牌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不仅要应对本土品牌的崛起,还要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ZARA 等品牌在产品创新、供应链响应速度等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
此外,本周还有 2 家文娱门店(重庆的黑胶唱片店 ThreeH Records 和杭州的全女性酒吧 Special Bar)、1 家幸福蓝海国际影城以及 1 家因经营不善闭店的宠物门店超级鸟局(目前全国约 8 家连锁店,近半数已停业)。
综合来看,上周众多品牌集中闭店,反映出当前商业环境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无论是餐饮、超市还是服饰、文娱等行业,都在面临消费需求变化、市场竞争加剧、运营成本上升等多重压力。对于永辉、沃尔玛、华润万家等传统零售巨头而言,如何在变革的浪潮中找准方向,通过优化经营策略、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消费者体验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对于整个商业行业来说,这些品牌的调整与变革,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促使更多企业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