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发族重塑旅游版图:小城成避暑经济新引擎

- 气候与成本优势驱动“候鸟式迁徙”
贵州六盘水、河北承德、黑龙江齐齐哈尔等三四线城市凭借夏季平均气温22-26℃、物价亲民(日均消费不足一线城市50%)等优势,成为银发避暑首选。2025年暑期,六盘水银发游客订单同比增长20%,县域民宿订单激增76.5%。 - 政策与基建双重加持
地方政府通过适老化改造(如汉中市景区增设无障碍通道、医疗点)和财政补贴(如旅居养老合作平台)吸引银发客群。汉中市2024年银发旅游收入达85.9亿元,印证政策红利。
二、三大创新模式:从观鸟到演唱会,银发需求分层爆发

- “自然+慢生活”场景
- 观鸟经济:云南普洱芒坝村依托自然保护区开发摄影主题民宿,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增长30%。
- 垂钓小镇:安徽全椒复兴湖项目投资2亿元,融合垂钓培训与康养旅居,吸引45岁以上钓鱼主力人群(占比32%)。
- 文化怀旧与演艺IP
张学友、刀郎演唱会50岁以上观众占比超40%,旅行社推出“演唱会+景区”套餐,如凤凰传奇常州站带动当地酒店预订量增长50%。 - 康养旅居深度融合
贵州六盘水旅居公馆提供营养餐定制、适老化客房,上海交通大学研究显示,三四线城市占候鸟旅居目的地TOP10的80%。
三、破局关键:从资源到服务的适老化升级
- 场景化改造
河北廊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打造一站式文旅综合体,30万㎡空间内融合观演、餐饮、无障碍设施,满足银发族“慢游深体验”需求。 - 全链条服务适配
- 交通:旅游专列配备AED设备、夜行日游模式(如上海银发旅游列车)。
- 医疗:景区联动机动医院,如莽山五指峰引入登山助力机器人及无障碍应急预案。
- 数字化适老创新
上海“乐游上海”推出大字体关爱版界面,景区保留人工预约通道,破解“数字鸿沟”。
四、未来趋势:银发旅游的“小城样本”启示
- 细分市场精准触达
根据沙利文报告,60-69岁活力老人偏好自由行(占消费潜力70%),70岁以上更依赖家庭游或短途团。产品需按城乡、健康状态分层设计,如一二线老人青睐高端定制游(人均6000元+)。 - 产业协同与监管强化
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增开银发旅游列车计划》,要求完善投诉机制、打击低价陷阱(如“100元三日游”乱象)。 - “文旅+康养”生态构建
安徽岳西天悦湾融合温泉疗愈与非遗体验,验证“身心社交三重满足”模式的有效性。
结语
银发旅游正从“夕阳红观光”迈向“品质化旅居”,小城通过气候资源、文化IP与服务创新,成为万亿市场的核心增量。未来需进一步打通“政策-企业-社区”协作网络,让“诗和远方”真正适配银发族的慢生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