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高盛预测与监管介入
7月初,高盛发布报告预测,中国外卖行业的激烈竞争将持续更长时间,并指出未来一年三大平台(美团、饿了么、阿里淘宝闪购、京东)可能合计亏损920亿元,其中阿里系(淘宝闪购+饿了么)占比近半(410亿)。这一预测迅速引发市场关注,而随后淘宝闪购宣布未来12个月直补消费者及商家500亿元,更是让高盛的“亏损预警”显得更加可信。

然而,这份报告刻意忽略了一个关键变量——监管。就在高盛报告发布后不久,市场监管总局约谈美团、饿了么、京东三大平台,明确要求“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但约谈后,各平台的补贴大战并未降温,反而玩法更加多元,“1分钱奶茶”“0元购”“免单社交”等促销手段层出不穷。
这场“顶风补贴”的背后,是平台在监管压力下的最后一搏,还是行业泡沫即将破裂的信号?
补贴大战:谁在狂欢?谁在承压?
1. 消费者与骑手:短期红利与长期隐忧
外卖大战的最直接受益者是消费者——低价外卖、免单活动、红包补贴让许多人享受到了“薅羊毛”的乐趣。社交平台上,“外卖大战是00后唯一的时代红利”“商战再打下去,他们毫发无伤,我们喝成糖尿病”等段子层出不穷。
但骑手却面临更大的压力。订单激增导致配送时间压缩,平台加强管控,如美团严查交通安全、京东取消超时免单。尽管补贴让单量上升,但骑手的收入并未同步增长,反而可能因超时罚款、高强度工作而受损。
2. 商家:虚假繁荣与经营压力
短期来看,商家受益于订单暴增,但单量泡沫正在侵蚀行业健康。王莆中(美团CEO)在调研中发现,某商户一天12单中,10单竟是12瓶一扎的矿泉水——这种“刷单式”订单毫无商业价值,只会导致供应链混乱、价格体系崩坏。
长期来看,商家可能陷入“补贴依赖症”:一旦补贴退潮,真实需求不足,商家将面临客源流失、利润下滑的困境。
平台为何“顶风”补贴?三大原因
尽管监管明确要求“理性竞争”,但三大平台仍不愿停下补贴步伐,核心原因在于:
1. 监管窗口期关闭,补贴成“最后机会”
高盛预测的920亿亏损背后,是平台对补贴拉单的依赖。但监管态度已明确——内卷式促销必须刹车。此次约谈级别高(市场监管总局)、措辞严厉,意味着未来补贴政策空间极小。平台意识到,“窗口期”即将关闭,现在不冲,未来更难。
2. 夏季是最后冲单黄金期
外卖行业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6-8月)是餐饮需求高峰,学生放假、夜宵经济旺盛,是平台冲单的最佳时机。一旦错过,进入秋冬淡季,单量增长将更加困难。
- 淘宝闪购:目前8000万订单,距离行业第一仍有至少7000万差距,必须抓住夏季冲刺。
- 京东:3个月战果不想在1个月内失去,否则前期投入(百亿补贴)将打水漂。
- 美团:虽最不愿参战,但为保市场份额,不得不跟进。
3. 沉没成本太高,停补贴=前功尽弃
- 阿里:已投入500亿补贴,若突然停止,用户和商家可能流失。
- 京东:百亿补贴计划刚启动,若放弃,前期投入无法回收。
- 美团:近几周持续减免补贴,若停摆,商家可能转向其他平台。
“现在停下,意味着之前的钱全白花了。” 因此,平台只能咬牙继续补贴,至少撑到旺季结束。
监管出手:挤掉泡沫,行业回归理性
1. 补贴大战的不可持续性
高盛认为,外卖亏损是“长期投资”,未来可能提升GMV利润率。但现实是,补贴带来的单量大多是泡沫——2018年美团与滴滴在无锡大战,单日订单涨3倍,但一年后发现**“根本没有额外增长”**。
烧钱换来的用户,留不住;刷单刷出来的GMV,没价值。 监管及时介入,正是为了避免行业陷入“补贴-亏损-再补贴”的恶性循环。
2. 未来竞争:从补贴到服务、运力、基建
补贴降温后,平台的竞争将回归本质:
- 美团:需修复商家、骑手、消费者的四方平衡,强化配送效率和商户服务。
- 京东:虽补贴减少,但外卖心智已种下(40%用户会买电商产品),长期仍可能受益。
- 阿里(饿了么+淘宝闪购):防守美团,进攻市场,广告战不会停,但补贴可能大幅下降。
“补贴仍然会存在,但会降到一个合理区间。” 行业将进入运力、服务、基建的比拼,而非单纯的价格战。
尾声:外卖大战的终局猜想
- 监管不会允许长期亏损,未来1-2年,平台必须找到盈利模式,否则将面临更严厉的约束。
- 京东可能是最大赢家——补贴虽降,但外卖心智已锁定,电商引流效应仍在。
- 阿里(饿了么)需平衡攻防,既要防守美团,又要进攻市场,但淘宝闪购能否真正崛起仍是未知数。
- 美团最难受——本不想参战,但为保市场份额不得不跟,未来需重新平衡生态。
“外卖大战的泡沫正在破裂,但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当补贴退潮后,谁能在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上胜出,谁才是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