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小妖怪》首映:国风演绎小人物的英雄梦

2025 年 7 月 22 日,上海影城 SHO 摇身一变,成了现实版的 “浪浪山”,到处都能看到小猪妖和它小伙伴们的人偶以及周边产品,热闹非凡。就在这一天,备受瞩目的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在此举行了首映礼。这部电影作为《中国奇谭》系列的首部动画电影,由《小妖怪的夏天》原班主创团队精心打造,以独特视角重新解构西游经典。自宣布定档以来,就话题不断,热度一路高涨。

延续短片世界观,开辟平行时空新故事

影片在短片《小妖怪的夏天》同一世界观设定的基础上,大胆开辟了一段全新的平行时空故事。在电影中,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四个出身平凡的草根小妖,机缘巧合之下组团,踏上了充满未知的西行取经之路。

在幽默诙谐的情节背后,电影渐渐显露出当年短片出圈时,令公众感同身受的悲情内核,深刻地刻画了 “打工人”“无名之辈” 的艰辛,不少观众看到动容之处,眼中泛起了泪光。导演於水详细阐释了影片的创作逻辑:“整个故事框架,就是四个无名小妖非要去完成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取经。在创作过程中,主创们常常观察现实情境,然后加以夸张凝练。就比如公鸡画师为‘师徒四人’画像的那场戏,主创们想展现的,其实就是现实职场中‘甲乙方的工作方式’。从宏观角度看,整部电影需要设定一个大框架;从微观层面来说,每一处细节都源自生活。”

影片里,小猪妖和小伙伴们燃尽热血,只为活成 “自己喜欢的样子”,在假扮唐僧师徒的过程中,寻得了属于自己的 “真经”。导演呼吁观众,把这个故事分享给 “那些已经走散,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梦想、忘记了初心,但又渴望找回自我的人”。

600 人团队匠心打造,呈现独特国风美学

《浪浪山的小妖怪》作为一部在当下电影市场中少见的二维动画,由承载着全民回忆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不仅情节动人,在视觉呈现上也让观众大饱眼福。全片共有 1800 多组镜头,制作了 2000 多张场景图,背后是一支超 600 人的庞大制作团队。为了打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团队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境与电影镜头的光影空间感完美融合。于是,水墨氤氲的山川云气在银幕上自然舒展,工笔勾勒的精细角色在光影间栩栩如生,每一帧画面都宛如极具东方美学意蕴的流动画卷。

首映礼上,监制陈廖宇表示:“我们努力追求的创新之处在于,不是单纯用镜头去展现国画的笔墨,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用国画中的笔墨来构建电影的镜头语言。” 他进一步解释道,团队希望借助更丰富的色彩、光影与真实空间,为观众营造出 “可信、有代入感的空间”,让国风美感自然而然地流淌其中。总策划崔威也提到:“中国人即便出国了,也还是喜欢吃中餐。从《中国奇谭》到《浪浪山小妖怪》,坚持中国风格,是我们对本土文化和身份认同的一种表达。” 影片出品人李早谈到,在影片创作过程中,始终以老一辈动画人的理念为指引:“我们上美影的老前辈过去常说,‘探民族风格之路,敲喜剧样式之门’。”

“没有名字” 主题首映礼,呼应平凡主角身份

本次首映礼以 “没有名字” 为主题,这个主题十分巧妙地呼应了影片主角无名小妖的平凡身份。活动现场,电影监制、艺术总监陈廖宇,导演兼编剧於水,编剧刘佳,策划、制片人崔威,总制片人李早等核心主创纷纷到场。上影厂艺委会成员、《宝莲灯》导演常光希,《猴子捞月》导演周克勤,《邋遢大王奇遇记》编剧凌纾等老艺术家也受邀出席,大家一同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

“坚持国风,是对传统和前辈经典的传承与致敬。” 监制、艺术总监陈廖宇一开场,就揭秘了影片的 “国风密码”。他特别强调,影片的国风表达并非简单的 “用镜头表现笔墨”,而是 “用国风笔墨构建电影镜头”,“观众能在其中看到更丰富的色彩、光影和真实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感受国风之美,正是我们追求的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此外,上海影城的中厅陈列着毛绒玩具、潮玩、冰箱贴、徽章等衍生品。据悉,《浪浪山小妖怪》主题餐厅将在新世界商场开业,沉浸式 VR、XR 展览也在筹备当中。李早表示:“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吃住行游购娱’全场景的 IP 生态。从聚焦草根小妖的创新叙事,到全产业链的生态布局,《浪浪山小妖怪》不仅延续了‘中国奇谭’的热度,更展现了中国动画在内容与产业层面的双重探索,为本土 IP 的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 影片将于 8 月 2 日登陆全国院线,届时,观众将走进影院,跟随小猪妖和它的伙伴们,一同开启这段充满欢笑与感动的西行冒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