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病目录重大更新!”鼠标手”正式入列 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首获官方认定

重磅调整:职业病目录扩容至135种 新增两大类别

2025年8月1日起,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部门发布的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正式实施。此次修订是继2013年后时隔12年的首次重大调整,职业病种类从原有的10大类132种增至12大类135种(含4项开放性条款),并首次引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两大全新类别。

最受社会关注的是,**腕管综合征(俗称”鼠标手”)**作为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的代表性疾病,被明确纳入职业病范畴,限定于长时间从事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这一调整标志着我国职业病防治体系从传统工业伤害向现代职业健康风险延伸,也反映出数字化办公时代下新型职业伤害的严峻挑战。

“鼠标手”为何入选?揭秘现代职场隐形职业伤害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是一种因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引发的神经卡压综合征,典型表现为拇指、食指、中指麻木疼痛、握力下降,严重时可能导致肌肉萎缩。数据显示,我国腕管综合征发病率约7.8%,其中重复性手部作业人群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3-5倍。

致病机制:腕部”隧道”的危机

腕管是由腕骨和韧带构成的狭窄通道,内有9条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当手腕长期处于屈曲状态(如频繁敲击键盘、操作鼠标、组装零件),腕管内压力升高,正中神经因缺血缺氧引发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制造业工人(如电子装配工、机械操作员)、流水线员工等群体因需高强度重复腕部动作,成为高发人群。

职业关联性认定难点

此前,”鼠标手”长期未被纳入职业病目录的核心原因在于因果关系认定复杂。新版目录通过严格限定”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既回应了新兴产业从业者的诉求,又避免了过度扩大范围。专家指出,这一调整既基于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据,也体现了职业病诊断中”工作相关暴露”的核心原则。

目录升级背后的健康危机:肌肉骨骼疾病成劳动者”隐形杀手”

此次新增的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类别,直指全球职业健康领域的头号难题。除腕管综合征外,同类疾病还包括:

  • 腰椎间盘突出症(物流搬运工、建筑工人)
  • 肩颈综合征(长期伏案工作者)
  • 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重体力劳动者)

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全球约30%的职业伤害与肌肉骨骼系统相关,我国每年因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导致的医疗费用超千亿元。这类疾病虽不直接致命,但长期疼痛、功能受限会显著降低劳动效率,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职场人自测指南:这些症状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

腕管综合征早期症状易被忽视,但若出现以下表现,需警惕职业相关性:

  1. 感觉异常:拇指、食指、中指持续性麻木、刺痛,夜间或清晨加重(典型表现为”麻醒症”)。
  2. 动作障碍:握力下降(如拧瓶盖困难)、精细操作变差(如扣纽扣不灵活)。
  3. 疼痛加剧:长时间屈腕(使用鼠标、手机、做家务)后症状明显恶化。
  4. 肌肉萎缩:晚期可见大鱼际肌(手掌拇指根部)塌陷,指尖失去饱满弧度。

简易自检方法

  • 叩击试验(Tinel征):轻敲手腕正中神经区域,若引发手指麻木即为阳性。
  • 屈腕试验(Phalen征):双腕屈曲90度保持1分钟,若出现手指麻木则提示神经受压。

防治体系升级: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

企业责任:工作场所干预

  • 工程控制:优化设备设计(如键盘倾斜角度调节、鼠标腕垫),减少手腕持续屈曲。
  • 任务轮换:避免单一重复动作,每30分钟进行手腕伸展活动(如握拳-张开循环)。
  • 人体工学培训:指导员工保持正确坐姿(手腕自然平放,肘部呈90-100度)。

个人防护:早发现早干预

  • 急性期处理:佩戴腕关节支具(夜间固定手腕于中立位),避免提重物。
  • 物理治疗:超声波、冲击波缓解炎症,针灸减轻神经压迫。
  • 手术指征:保守治疗无效且出现肌肉萎缩时,需行腕管松解术。

医生强调:”早期干预可完全逆转神经损伤!若出现持续症状,务必到职业病专科或骨科就诊,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

未来展望:职业病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亟待完善

此次修订虽迈出关键一步,但职业健康挑战仍在持续演变。随着远程办公普及,”屏幕相关肌骨疾病”(如视频终端综合征)患者激增;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也带来新的暴露风险。业内呼吁建立职业病目录动态更新机制,定期纳入符合”工作相关病因明确、群体发病率显著”的新型疾病。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职业健康监测网络建设,推动企业落实职业病防护主体责任,同时鼓励劳动者主动学习健康防护知识,共同构建”预防-诊断-康复”全链条保障体系。

结语
从传统尘肺病到如今的”鼠标手”,职业病目录的每一次调整都是对劳动者健康权益的进一步守护。当数字化浪潮重塑工作方式,职业健康保护也需与时俱进——这不仅关乎个体福祉,更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