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估值缩水至350亿求变:当”第三空间”遭遇平价革命,百年品牌如何破局?

从”黄金时代”到”至暗时刻”:星巴克中国的辉煌与失落

1999年,北京国贸中心一楼,中国内地第一家星巴克开业。彼时,这家来自美国的咖啡连锁品牌以”第三空间”(家与办公室之外的社交场所)为核心理念,迅速成为中国城市精英的潮流符号。2017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达到巅峰——门店数量突破3000家,市场份额高达42%,年收入占全球总收入的12%,甚至在上海设立了除美国总部外唯一的海外行政中心。

然而,短短几年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光环逐渐褪色。2024年,其市场份额暴跌至14%,被瑞幸咖啡(市场份额约35%)远远甩开。2025财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星巴克中国营收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8亿元),仅占全球咖啡业务的8%,却拥有全球近1/5的门店(7828家)。更尴尬的是,瑞幸同期营收已达123.59亿元(约17.5亿美元),单季度收入已是星巴克的2.5倍。若按杯量计算,瑞幸凭借”9.9元咖啡”策略,优势更为显著。

估值缩水:据高瓴、凯雷等资方评估,星巴克中国业务估值约50亿-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8亿-430亿元),仅为全球市值(千亿美元级)的5%,远低于其门店规模和历史地位对应的价值。

星巴克的困境:当”第三空间”遇上平价革命

星巴克的危机,本质上是消费范式迁移的必然结果。

  1. 瑞幸改写游戏规则
    • 价格战:瑞幸以”9.9元咖啡”颠覆行业,将咖啡从”轻奢消费品”变为”日常饮品”。
    • 产品迭代:生椰拿铁、酱香拿铁等爆款频出,精准捕捉年轻消费者口味。
    • 数字化运营:APP点单、外卖、会员体系成熟,用户体验远超星巴克。
  2. 星巴克的”路径依赖”
    • 高价低效:星巴克单店年收入约73万元(人民币),虽高于瑞幸自营店的54万元,但依赖大店模式、高租金和人力成本,坪效接近历史低位。
    • “第三空间”失灵:年轻消费者更看重便捷性,而非”社交空间”。瑞幸、库迪等品牌通过外卖和快取模式抢占市场,星巴克的门店优势被削弱。
    • 数字化滞后:外卖业务起步晚,线上营销乏力,会员体系不如瑞幸灵活。

星巴克的挣扎:降价、自习室与开放股权

面对颓势,星巴克尝试多种策略自救:

  1. 价格妥协
    • 2025年6月,星巴克中国对星冰乐、冰摇茶等核心产品降价5元,大杯最低仅需23元。此前,外卖平台通过”买一赠一””优惠券”等方式变相降价,但未能扭转颓势。
  2. 空间创新:”自习室”实验
    • 广东部分门店推出免费”自习室”,提供电源、温水,吸引学生和自由职业者。短期内虽无直接盈利,但试图强化”第三空间”差异化优势。
  3. 开放股权,引入本土资本
    • 星巴克考虑出售中国业务部分股权,高瓴、凯雷、华润等资方表现出兴趣。这些资本在数字化、下沉市场、本土化运营方面经验丰富,或能帮助星巴克转型。
    • 挑战:星巴克坚持直营模式,而瑞幸、蜜雪冰城等依赖加盟快速扩张。引入资本后,星巴克是否会调整运营策略?若过度妥协,可能损害品牌调性。

未来出路:如何在中国市场”做自己”?

星巴克的核心矛盾在于:既要守住”第三空间”的高端定位,又要在平价咖啡的冲击下保持增长。可能的破局方向包括:

  1. 差异化竞争:强化高端体验
    • 继续优化门店设计,提供更独特的社交空间(如艺术展览、咖啡工坊)。
    • 推出更高品质的精品咖啡,吸引咖啡爱好者,而非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2. 数字化提速
    • 加强外卖和会员体系,提升线上点单、外卖效率。
    • 与本土科技公司合作,优化用户体验(如AI推荐、智能库存管理)。
  3. 下沉市场与产品创新
    • 在三四线城市尝试更小型、灵活的门店模式,降低租金成本。
    • 推出更多符合中国人口味的饮品(如茶咖混合、季节限定款)。
  4. 本土化合作
    • 与本土品牌联名(如喜茶、奈雪),吸引年轻消费者。
    • 借助资方资源,优化供应链和运营效率。

结语:百年品牌的自我革命

星巴克在中国的困境,折射出全球品牌在本土化竞争中的普遍挑战。当瑞幸们重新定义咖啡消费时,星巴克需要的不仅是降价或开自习室,而是重新思考”我是谁”——是坚持”第三空间”的小众高端路线,还是拥抱更广阔的大众市场?

开放股权、引入本土资本或许是一个转折点,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如果星巴克不能找到答案,350亿估值可能只是开始,而非终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