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树汁成”液体黄金”?汇源、大窑等巨头入局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从小众特产到”中产养生水”,白桦树汁为何突然爆火?

2025年,曾经鲜为人知的白桦树汁突然跻身饮品赛道热门选手,不仅创下销量破百万、销售额破亿元的佳绩,还吸引了汇源、大窑、元气森林、农夫山泉母公司养生堂等巨头纷纷布局。这一现象背后,是健康消费趋势的推动,还是资本炒作的泡沫?

1. 健康饮品赛道的新宠

近年来,无糖茶、NFC果汁、羽衣甘蓝饮品等主打”天然””低糖”概念的饮料持续走热,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白桦树汁凭借”配料干净””富含多酚和矿物质””抗氧化”等标签,迅速成为都市白领、健身人群的新宠。

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淘宝”淘工厂植物饮料热卖榜”前四名均为白桦树汁,单款商品月销超1万件。抖音电商2025年上半年白桦树汁销售额同比激增834.8%,成为植物饮料细分赛道增速冠军。

2. 谁在买白桦树汁?

据市场分析,白桦树汁的核心消费者是25-35岁的年轻群体,他们更关注产品的配料表,偏好”零添加””低卡””功能性”饮品。消费者胡女士表示:”看中它比奶茶健康,富含多酚和矿物质。”

社交媒体上,白桦树汁被营销为”熬夜救星””解酒神器””天然抗氧化剂”,进一步助推其热度。达人带货、KOL种草,让这一原本小众的饮品迅速破圈。

巨头入局:汇源、大窑、农夫山泉如何抢滩市场?

面对白桦树汁的爆发式增长,饮料行业巨头纷纷入场,试图抢占先机。

1. 大窑推出白桦树汁汽水,拓展产品矩阵

2025年6月,内蒙古大窑饮品推出白桦树汁汽水,主打”天然+低负担”概念,契合其”1(碳酸)+2(果汁&植物蛋白)+N”的产品战略。大窑负责人表示,布局白桦树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品的需求,同时丰富品牌矩阵。

2. 养生堂推出高端白桦树汁,瞄准山姆渠道

2025年7月,农夫山泉母公司养生堂以”100%天然原汁”为卖点,在高端超市山姆会员店推出白桦树汁饮料,定位中高端市场,强调”纯天然””无添加”。

3. 汇源、元气森林布局NFC原汁,强化品牌优势

  • 汇源推出NFC(非浓缩还原)白桦树原汁,主打”原汁原味”,依托其果汁领域的品牌影响力,抢占市场。
  • 元气森林则着手推进桦树汁产业合作,试图通过创新产品(如气泡桦树汁)吸引年轻消费者。

这些巨头的入局,不仅推动了白桦树汁的市场教育,也让这一品类从”小众特产”向”主流饮品”迈进。

白桦树汁的争议:养生功效是真是假?

尽管市场热度高涨,但白桦树汁的实际营养价值仍存在争议。

1. 营养成分有限,主打”补水”功能

《科普中国》指出,白桦树汁虽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多酚类物质,但含量并不突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专家表示,其营养密度较低,主要优势在于低热量、口感类似水,适合不爱喝水的人群补充水分。

2. 养生功效被夸大?

市场上,白桦树汁被宣传为”抗氧化””抗疲劳””排毒养颜”,但缺乏权威临床研究支持。部分商家利用”天然””稀有”等概念进行营销,甚至将其与”高端保健品”挂钩,存在一定误导性。

行业隐忧:原材料涨价、标准缺失,白桦树汁能走多远?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白桦树汁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

1. 原材料价格暴涨,供应链压力大

2023年,白桦树汁原料价格约为1700元/吨,而到了2025年,已飙升至6000元/吨,涨幅超过250%。高昂的原料成本可能导致终端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影响市场普及。

2. 生产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白桦树汁的生产标准尚未统一,部分企业采用GB7101(饮料标准),部分采用GB/T 31326(植物饮料标准),导致产品质量差异较大。

3. 警惕”网红产品”陷阱

白桦树汁的走红,与此前爆火的”一整根人参水”类似——小众、猎奇、营销驱动。但随着市场成熟,消费者可能从”尝鲜”转向”刚需”,如果产品无法在口感、性价比、功能性上持续优化,很可能成为昙花一现的网红产品。

未来展望:如何让白桦树汁从”尝鲜”变”刚需”?

要让白桦树汁真正成为主流饮品,行业需从以下几个方向发力:

  1. 优化口感与配方:目前部分消费者反馈白桦树汁”味道清淡但略带涩味”,企业可通过技术改良提升适口性。
  2. 降低价格门槛:通过规模化种植、优化供应链,降低原料成本,使产品更具性价比。
  3. 明确功效与标准:加强科研背书,明确白桦树汁的真实健康价值,并推动行业统一生产标准。
  4. 拓展消费场景:除了日常饮用,可开发运动补水、餐饮搭配等新场景,增强产品实用性。

结语

白桦树汁的爆火,反映了消费者对健康饮品的旺盛需求,但也暴露了行业在营养真实性、生产标准、供应链稳定等方面的问题。汇源、大窑等巨头的入局,加速了市场教育,但能否让这一”液体黄金”从网红走向长红,仍需时间检验。

未来,只有真正解决口感、价格、功效三大核心问题,白桦树汁才可能成为像无糖茶一样的主流健康饮品。否则,它可能只是资本和营销推动下的又一轮”网红泡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