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机构乱象丛生:假医生、假报告背后的资本游戏

近日,爱康国宾深陷舆论漩涡,北京律师张晓玲连续十年在爱康国宾体检,却未被检测出患癌风险,直至 2024 年确诊时已为肾癌晚期。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体检行业的强烈质疑,也将体检机构长期存在的乱象再次暴露在聚光灯下。爱康国宾 CEO 张黎刚那句 “别指望几百块什么病都查出来”,更是如同导火索,让体检行业的问题走上风口浪尖。

体检,在大众认知里,本应是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是关乎生命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在资本的运作下,它却逐渐变味,沦为一场充满利益博弈的生意。以爱康国宾、慈铭和美年大健康为代表的体检行业巨头,多年来围绕着市场份额和消费者,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资本博弈与合纵连横。

故事要从 1998 年讲起。彼时,张黎刚在哈佛医学院攻读遗传学博士,在张朝阳的邀请下,他中断学业,投身搜狐创业,展现出非凡的商业才能,短短八个月就获提名成为 “搜狐第一个副总裁”。但张黎刚并不满足于此,1999 年,他离开搜狐,创立旅游网站艺龙网,创业顺遂,次年便将艺龙网出售给美国上市公司,套现 1800 万美元并出任 CEO。可不久后,他再次辞职,决心在医疗健康领域开启新征程。2004 年,爱康网成立,张黎刚计划依托顶级三甲医院医生专家资源,搭建网站售卖医疗服务会员卡,并为消费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无巧不成书,同样在 2004 年,慈铭体检和美年健康的前身 —— 天亿医疗也相继成立。慈铭体检由原北京 301 医院肿瘤内科医师韩小红创立,堪称中国第一家民营体检机构;天亿医疗则是俞熔在房地产领域收获第一桶金后,成立的上海天亿医疗发展有限公司,俞熔凭借在投资圈的影响力,开始在医疗领域寻觅投资机会。

这三家日后主宰中国体检业的巨头,在 2004 年同时诞生并非偶然。2001 年 9 月,中国开放医疗市场,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从政策层面为民营体检业扫除障碍;2003 年非典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健康观念,为民营体检业开辟了广阔市场。一时间,体检行业千帆竞发,诸侯林立,格局极度分散。且此时,美年只是投资公司,爱康是医疗服务中介,只有慈铭是真正的体检机构。但很快,它们的命运便紧密交织在一起。

爱康创立初期,直接面向个人客户售卖会员卡的模式遇阻,张黎刚借鉴艺龙网经验,转战企业业务。当时外企大量涌入中国,对员工体检需求迫切,却缺乏统一的服务商。爱康抓住机遇,先后拿下通用电气中国和英特尔的订单。然而,作为中介的爱康,在对接体检中心时面临困境,国内体检医疗资源稀缺,供不应求,爱康在产业链中毫无话语权。2006 年,张黎刚寻求与慈铭合作,却因双方实力悬殊,遭慈铭创始人韩小红冷遇,仅与慈铭副总在楼道里交谈半小时。此次经历让张黎刚深感羞辱,遂决定放弃纯中介模式,自建线下体检中心。2007 年,爱康布局实体中心,首个收购对象便是旗下拥有 4 家门店的国宾体检,也由此接手了俞熔持有的国宾体检 20% 股份,爱康网更名为爱康国宾,成为美年健康日后最大的竞争对手,俞熔对此懊悔不已,称其为 “放虎归山”。

与此同时,整个体检行业掀起并购热潮。慈铭先后收购北京佰众和深圳我佳,扩大版图;美年通过并购,整合大健康科技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收购北京绿生源体检中心、西安康成连锁体检中心和广东体检龙头瑞格尔,从投资方转型为体检中心经营者。至此,体检市场形成美年健康、爱康国宾、慈铭体检三足鼎立之势。

在体检行业,并购之所以至关重要,源于行业特性。体检中心看似模式简单,前端提供体检服务,涉及设备与人工;后端分析身体信息、出具报告,常转包给医院。但其门槛在于规模化。一方面,B 端企业客户需求大,许多大企业要求体检机构具备全国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体检中心接待客流受设备限制,如一家普通 2000 – 3000 平米的体检中心,最多配备 10 台 B 超,人均 B 超检查需 8 – 10 分钟,每天接待量约 400 人,强行增加接待量会严重影响客户体验。所以,扩大产能唯有多开店,而门店增多可增强对上游医疗器械制造商的议价能力。因此,规模化是体检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实现规模化,要么努力开店,要么并购同行,两者皆对资本运作能力和资金储备要求极高,这注定是资本玩家的舞台,资本市场的运作能力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

三家体检机构很早就意识到资本的重要性,但运作方式各有不同。慈铭是最早引入私募基金的体检机构,成立次年便获得投资。然而,资本是把双刃剑,投资方提供资金支持,也要求相应的退出机制。2012 年 3 月,慈铭申报 IPO,却遭遇证监会大规模 IPO 自查与核查运动,长达一年多的新股上市暂停,让慈铭上市失败。2014 年 1 月,证监会重启 IPO,慈铭再次申请,却因发行市盈率过高被监管 “截停检查”。两次上市受挫,使慈铭在筹备上市期间无法改变股权结构、获得新融资,严重制约其扩张与规模化进程,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在此期间,美年一口气完成 6 轮融资,迅速超越慈铭。2012 年,美年健康门店 31 家,略少于慈铭的 33 家;到 2014 年底,美年健康门店激增至 94 家,慈铭却仅有 42 家,“中国体检第一股” 的梦想就此破灭。

2014 年 4 月,爱康国宾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体检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但好景不长,2015 年中概股在美股遭遇做空机构猎杀,股价暴跌,众多中概股公司选择私有化退市回归 A 股,爱康国宾也不例外。上市仅 17 个月,张黎刚便宣布私有化退市计划,这一决策为后续的资本大战埋下伏笔。

美年在上市方面则稳扎稳打。2015 年,俞熔施展了一系列精彩的资本操作。他先是收购因上市失败、资金链紧张的慈铭 27.78% 股份,同时运作借壳上市,借壳江苏三友登陆 A 股市场,实现 “一壳两用”,将慈铭也带入 A 股。上市后,美年通过增发股份、股权质押、银行授信等资本运作方式大量融资,接连投资体检行业排名第六、第七、第八名的三家机构,再加上之前投资的慈铭,体检行业格局从三驾马车变为双雄争霸。

在门店扩张上,美年创新推出 “先参后控” 模式。新建门店美年仅小部分参股,如 10%,其余股份由并购基金和区域合作者持有,后者类似加盟商。这种模式表面上直营店众多,给人管理能力强、服务质量高的印象,实则大部分为加盟店。在财务处理上,新店前期亏损可计作金融资产投资减值,不影响公司主体盈亏;待门店盈利后,美年再高价回购剩余股份,实现投资增值,对财报产生重大利好。凭借这一策略,美年得以迅速扩张,门店数量从 2014 年的 94 家,猛增至 2019 年的 703 家。

美年上市后,便将目光投向爱康国宾,试图将其收入囊中,打造体检行业的航空母舰。爱康国宾私有化退市之际,美年在二级市场大量收购其股票,并提出高于爱康国宾私有化要约价格 23.6% 的收购价。但张黎刚也不甘示弱,反手举报美年收购慈铭违反反垄断法,并启动 “毒丸计划”,大量低价增发新股,抬高美年收购成本。双方你来我往,美年不断提价,最高溢价达 40%。关键时刻,阿里巴巴携云峰基金入局,以相同报价收购爱康国宾股份,美年无奈宣布退出收购。

尽管爱康国宾成功击退美年,但并未取得胜利。美年凭借疯狂收购,在营收和门店规模上全面超越爱康国宾,尤其在收购慈铭剩余股份后,双方差距进一步拉大。在这个规模为王的行业,爱康国宾虽保持独立,却失去追赶美年的机会,净利润甚至出现亏损。

美年的激进扩张也带来了严重反噬。2018 年,美年健康爆出 “冒用已故医生姓名无证上岗” 丑闻,随后被确认存在冒充医生、冒名签署体检报告、违规开展放射诊疗活动等违规行为,股价跌停,5 个交易日市值蒸发近 170 亿元。彼时,张黎刚主动爆料体检行业存在 “假体检” 现象,如护士假冒医生看超声、抽了血不检查直接出结果等,只因癌症检出率低,逐利者便心存侥幸。讽刺的是,几年后,爱康国宾也陷入 “假体检” 风波。

体检行业乱象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制于医生规模。卫生部对体检行业有严格规定,如体检科目设置、医师和护士资质要求等,这导致人才短缺,限制了体检机构数量。体检机构难以通过自身投资开店满足扩张需求,并购成为扩大规模的首选方式。但美年除并购外,通过 “先参后控” 开设大量加盟店,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在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便出现了 “假医生”“假体检” 等乱象。当商业利益成为体检业的唯一追求,这些逐利行为便成为必然。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体检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爱康国宾此次事件,绝非简单的公关问题,而是关乎公众健康的重大问题。体检价格不菲,可消费者却难以确定体检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体检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亟待更透明的制度和更严格的监管。希望体检行业能早日走向正规,让体检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有力武器,也祝愿大家都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