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市场的”系列化革命”悄然来临
当长视频平台还在为IP系列化的”高投入低回报”苦恼时,短剧赛道正以”短平快”的优势批量打造”IP宇宙”。2025年暑期档,《云渺4》《太奶奶2》《一品布衣》等系列短剧密集上线,单部预约量破百万、单日播放量破亿的案例屡见不鲜,甚至出现”前作未播完,续集已预约千万”的火爆场景。这些作品不仅延续了单部爆款的热度,更通过世界观延展、角色深化和叙事升级,逐步构建起具有辨识度的”短剧IP生态”。

业内人士指出,短剧IP系列化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既得益于短视频平台用户对”连续追更”的需求升级,也源于制作方对”低成本高回报”商业模式的精准把控。这场由头部厂牌引领的”系列化风暴”,正在改写短剧市场的竞争规则。
现象级案例:多部续作连爆,验证系列化可行性

1. 《太奶奶》系列:轻喜剧外壳下的”家族情感宇宙”
听花岛出品的《太奶奶》系列堪称短剧IP系列化的标杆。首部《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凭借”18岁少女穿越成太奶奶”的反套路设定,在抖音、红果等平台斩获数十亿播放量,并捧红了女主角李柯(”短剧一姐”)。而第二部于7月25日上线后更是一举刷新纪录:红果平台首日热度破亿、抖音最快破亿、全渠道观看量突破10亿,并推动前作热度重回高位。
该系列的秘诀在于**”强设定+深情感”的双线叙事**:
- 世界观可持续:以”家族振兴”为核心,通过每一季引入新角色(如第二部新增”影帝爆改模子哥””跳扫腿舞的二孙子”等),延展家族内部的代际冲突与温情;
- 角色IP化:女主角”太奶奶”的霸气形象与第二部中”霸总二孙子”的反差萌,均成为社交平台传播的爆款素材;
- 粉丝粘性高:第三部未播先火,预约人数超130万,证明观众对系列内容的持续期待。
2. 《云渺》系列:”修仙大女主”的季播方法论
百川中文打造的《云渺》系列(改编自番茄小说《我,修仙大佬强亿点怎么了》)则是”女频修仙+志怪美学”的典型代表。截至2025年暑期,该系列前三部均实现热度与商业化的双赢:
- 第一部(2月上线):平均热度7000万,充值额超5000万;
- 第二部(4月上线):首日热度9491万,播放量破10亿;
- 第三部(暑期档):开播首日登顶红果热播榜,第四部《绝嗣佛子》已定档8月2日;
其成功逻辑在于:
- 原著优势:体量庞大的连载小说天然适合分季改编;
- 叙事模式创新:采用”主线修仙+单元志怪”结构(如每季聚焦一个妖魔鬼怪副本),既保持连贯性又避免审美疲劳;
- 视觉符号记忆点:女主角云渺的旗袍装扮与冷冽眼神成为系列标志性元素。
3. 《一品布衣》:男频叙事的”反套路”突围
格物致知制作的《一品布衣》虽无流量明星加持,却凭借**”小人物逆袭+家国情怀”**的正剧质感脱颖而出:上线第五天即登顶红果三榜第一,云合数据单日播放量2.38亿,站内总观看破10亿。其系列化潜力体现在:
- 差异化定位:摒弃传统男频爽剧的”金手指”,聚焦乱世中小人物的生存智慧;
- 群像演技加分:主角团各具棱角,尤其是”神似胡歌”的男主引发观众共鸣;
- 口碑反哺流量:第二部预约量近百万,证明内容质量才是系列化的核心驱动力。
短剧IP系列化为何突然爆发?三大底层逻辑
1. IP筛选:适合”短平快”的题材更易成功
并非所有IP都适合系列化。当前爆款案例的共同点是:
- 题材自带延展性:如修仙(《云渺》)、家族(《太奶奶》)、穿越(《乡下真千金2》)等类型,天然具备多季故事空间;
- 首部基础扎实:前作需达到一定热度(如充值额超5000万或播放量破10亿),才能为续集积累原始粉丝;
- 世界观可扩展:通过单元剧模式(如《云渺》每季一个副本)或角色成长线(如《太奶奶》家族使命延续),降低创作难度。
2. 用户需求:短视频时代的”追更习惯”养成
短视频平台用户对”连续性内容”的需求远超传统长视频:
- 碎片化追剧:单集1-3分钟的短剧更适配快节奏生活,系列化能维持用户长期活跃;
- 社交传播效应:爆款片段(如《太奶奶》”扫腿舞”)通过抖音等平台二次传播,吸引新观众入坑;
- 预约机制成熟:红果等平台推出”系列预约”功能,用户可提前锁定后续内容,形成稳定的流量预期。
3. 商业模式:低成本高回报的”以小博大”
相比长视频动辄数年开发一季的IP,短剧系列化优势显著:
- 制作周期短:单部拍摄周期仅1-2个月,续集可快速响应市场反馈;
- 成本可控:演员和制作团队复用(如《太奶奶》原班人马回归),降低人力成本;
- 变现效率高:前作积累的粉丝直接转化为续集充值用户(如《云渺》系列充值额累计破亿)。
未来趋势:从”单点爆款”到”生态化运营”
1. “宇宙化”联动:角色与世界观交叉
头部厂牌已开始探索跨剧集联动。例如,听花岛计划将《太奶奶》与旗下其他家族题材短剧联动,打造”亲情宇宙”;百川中文则尝试让《云渺》中的配角衍生独立番外篇。
2. 长短联动:短剧引流,长视频变现
部分热门IP正尝试向长剧衍生:如《一品布衣》若播放量持续破亿,可能被改编为网络电影或微短剧季播版;《云渺》的志怪元素也被认为适合开发动画番剧。
3. 工业化生产:标准化流程提升效率
头部公司(如听花岛、格物致知)已建立”IP评估-剧本开发-演员匹配-投放测试”的全流程体系,将系列化创作从”依赖灵感”转向”工业化复制”。
短剧IP系列化的”收割期”才刚刚开始
2025年暑期档的系列短剧爆发,不仅是内容创新的胜利,更是商业模式的成熟标志。当长视频仍在为IP系列化的风险犹豫时,短剧赛道已凭借”短频快”的优势跑通了从”单点爆款”到”宇宙生态”的闭环。未来,随着制作方在叙事深度、用户运营和商业化探索上的进一步突破,短剧IP系列化或将成为文娱产业的下一个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