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热又湿的三伏天,出汗量暴增,洗澡成了人们出汗后的常规操作。但一些错误洗澡习惯可能暗藏危险,今天就来给大家说道说道三伏天洗澡的那些事儿。

三伏天洗澡的宜与忌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于彬接受媒体采访表示,在最热的三伏天里,大家洗澡次数相应增加,不过要注意以下几点:每天可以洗 1 至 2 次澡,但不是每次洗澡时都要用沐浴液,可以一天用一次;建议选择弱酸性的沐浴液,不建议选择像硫磺皂这类碱性较强的清洁产品,防止加重皮肤干燥、瘙痒;洗澡时水温一般以 38℃到 40℃为宜;洗完澡建议涂一些轻薄的护肤品。
两个洗澡习惯加重湿气
湿邪四季均可发生,长夏居多,而三伏是一年之中最闷热的 “暑湿季”,所以更要注重祛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性病科住院医师贺凌宇表示,洗澡时,许多人常常忽视正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从而造成湿气侵入人体。
出汗后马上洗澡
汗液是由汗腺分泌出来,然后通过皮肤上的毛孔排出体外的。当人体出汗时,皮肤腠理正处于打开状态,此时洗澡,浴室内产生的大量热蒸汽会通过空气中的水分形成湿气,从而 “趁虚” 进入人体。比如,小张在户外跑完步,大汗淋漓地回到家,立刻冲进浴室洗澡。结果没过多久,就感觉身体发沉、头重脚轻,这很可能就是湿气入侵的表现。

洗澡后不及时擦干
洗澡后,我们的皮肤表面会变得湿润。如果没有及时擦干身体,湿气就会滞留在皮肤上。特别是在潮湿的环境中,湿气更容易积聚在皮肤上,进而渗透到身体内部。就像小李每次洗澡后,总是随便擦一下,然后就穿着湿漉漉的衣服在房间里走动,时间长了,他发现自己舌苔变得厚腻,大便也黏腻不爽,这其实都与湿气入侵有关。
如果平时经常有以上提到的两个洗澡习惯,还可借助中医按摩的方法 —— 按 “三窝” 排湿补救。“三窝” 指的是腋窝、肘窝和腘窝,这三个部位都是人体容易积聚湿气的部位。按摩这些部位可以帮助排出体内湿气,达到补救的效果。腋窝按摩时,用手指或按摩棒轻柔按摩腋窝,以顺时针方向按摩,每次 5 – 10 分钟为宜;肘窝按摩,手臂弯曲,用手指或按摩棒轻柔按摩肘窝,以顺时针方向按摩,每次 5 – 10 分钟;腘窝按摩,膝盖弯曲,用手指或按摩棒轻柔按摩腘窝,以顺时针方向按摩,每次 5 – 10 分钟。提醒: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皮肤;对于有特殊身体状况或疾病的人群,如孕妇、患有心脏病等,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造成不适或加重症状。
湿热天气如何科学洗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王佐岩表示,夏季洗澡一定要注意以下 6 件事。
控制洗澡时间
长时间洗澡会使皮肤血管持续扩张,大量血液涌向体表,脑部和心脏供血减少,从而引发头晕、心慌,甚至心律失常或晕厥。洗澡可尽量控制在 10 – 15 分钟内,老人或心脏功能不佳者应酌情缩短。例如,赵大爷洗澡时喜欢在浴室里待很久,有一次就因为洗澡时间过长,在浴室里突然头晕目眩,差点摔倒。
避开危险时段
如饭后、酒后、运动后或空腹时洗澡,会给心脏带来压力。饭后立刻洗澡,会分散体内原本用于消化的血流,导致心脏供血不足;空腹洗澡时血糖往往偏低,让人更易头晕乏力;剧烈运动或酒后立即洗澡,可能引发血压、心率剧烈波动,严重时可导致心悸甚至晕倒。因此,洗澡应与吃饭、运动至少间隔一小时,饮酒者最好等酒醒后再洗。像小王有一次和朋友聚餐喝酒后,回家马上洗澡,结果突然感到心慌难受,被紧急送往医院。
保持良好通风
洗澡时最好开启浴室门窗,保持良好通风。如果浴室没有窗户,可以考虑安装排风扇、抽湿器等设备。良好的通风能有效降低浴室内湿气浓度,减少湿气入侵身体的风险。
不要站立太久
长时间站着淋浴,会使下肢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淤积在腿部,使脑部供血减少,导致头晕目眩,甚至晕倒。建议淋浴时备一个防滑浴凳,尤其是老年人或体弱者,感到不适时可坐下休息,避免发生意外。
洗后不要贪凉
如洗后立刻吹冷空调、冲冷水。洗澡后,身体的毛孔张开、血管扩张,此时若立刻吹空调或冲冷水,温差刺激会令血管急剧收缩,血压、心率随之剧烈波动,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猝死。洗完澡应擦干身体,待体温逐渐恢复后再降温,切忌贪一时之快。比如小赵夏天洗完澡后,马上对着空调吹,结果第二天就感冒发烧,还伴有关节疼痛。
浴室保持干燥
洗完澡后,应尽快清除浴室内的积水,使浴室保持干燥和清洁。潮湿的浴室环境容易滋生细菌和霉菌,不仅对皮肤健康不利,还会加重室内湿气,间接影响人体健康。
三伏天洗澡虽然是小事,但其中的学问可不少。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些洗澡的要点和禁忌,科学洗澡,让自己在炎热的三伏天里保持健康、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