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业成绩往往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们无奈地感慨:“我家孩子很聪明,就是心思没在学习上。” 似乎只要孩子愿意付出努力,成绩便能突飞猛进。然而,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并非仅仅取决于主观意愿和努力程度,大脑的 “硬件” 条件或许才是更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

英国曾开展过一项规模宏大的研究,研究人员耗时 5 年,对超过 7 万名孩子进行了长期追踪。结果令人震惊:一个孩子在 11 岁时所具备的核心思考能力,与他 16 岁毕业时的统考成绩之间,竟然存在着高达 81% 的相关度。而根据中国样本采集到的数据显示,各项认知能力对语数外三科的学业成绩的可解释性也超过了 68%。这一数据意味着,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的说法或许需要倒过来,即 “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大脑的核心思考能力,就如同电脑的 “硬件” 配置一般,从根本上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表现。
英国的这项 7 万人研究进一步指出,大脑的 “硬件” 配置几乎对所有 25 个考试科目都有着显著影响。在数学这类高度依赖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的硬核科目上,“硬件” 差异能够解释接近 60% 的成绩差异;在英语学习中,这一数字也高达 48%;即便是看似与智力关联较小的艺术设计学科,也有 18% 的成绩差异是由 “硬件” 所决定的。当孩子的大脑 “硬件” 跟不上学习要求时,他们在数理化等科目的学习过程中,就仿佛置身于地狱模式,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最终很容易因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产生崩溃情绪,甚至放弃学习。这并非是孩子的学习态度存在问题,而是其实际能力确实无法满足学习的需求。

明白了成绩与大脑 “硬件” 的紧密联系后,我们再来审视当下普遍存在的补课现象,就会发现其中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给一个大脑 “硬件” 跟不上的孩子拼命补课,无异于在一台配置陈旧的双核处理器电脑上强行安装最新的 3A 游戏大作。其结果必然是电脑不堪重负,陷入死机状态,而孩子也会因过度压力和学习困难而对学习产生极度的厌恶情绪,最终彻底丧失学习的动力。方向一旦错误,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只是徒劳无功。或许有人会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水平相差无几,大脑 “硬件” 的影响不至于如此巨大。但研究给出的一组数据却残酷地打破了这种幻想。在英国中学毕业时,有一个类似我国重点高中分数线的重要标准。对于大脑 “硬件” 配置处于中等水平的孩子而言,他们达到这一标准的概率为 58%;倘若 “硬件” 配置稍好一些,比平均水平高出一个标准差,那么达标的概率将飙升至 91%;反之,若 “硬件” 配置稍差,比平均水平低一个标准差,达标概率则会暴跌至仅有 16%。在这些关键的升学节点上,大脑 “硬件” 的细微差距,极有可能导致孩子面临 “上岸” 与 “落榜” 的天壤之别。
既然大脑 “硬件” 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起着如此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大脑的核心能力呢?幸运的是,大脑并非一成不变的 “机器”,其核心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得到提升。与其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让孩子去补课 “氪金”,倒不如将精力集中在给孩子的大脑进行 “硬件升级” 上,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下为大家介绍一些简单有趣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 工作记忆容量提升:可以尝试玩 “报菜名” 游戏。游戏开始时,一方说出 “苹果”,另一方则接着说 “苹果、香蕉”,然后前者再继续说 “苹果、香蕉、葡萄”,如此循环往复,看谁先出现卡壳无法继续。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对于提升孩子大脑的 “内存容量” 具有显著效果,能够帮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记住和处理大量信息。
- 专注与反应速度提升:通过玩一些需要快速反应的扑克游戏,或者下载 “舒尔特方格” App,每天让孩子练习几分钟,长期坚持下来,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在看题、写作业时的速度明显加快,注意力也更加集中。这些训练能够有效地锻炼孩子大脑的反应能力和专注度,使其在学习时能够更加迅速地理解题目要求,并准确地做出回应。
- 持续性注意训练:搭乐高、玩拼图、下棋等活动都是绝佳的持续性注意训练方式。这些活动需要孩子长时间保持高度的专注,并进行深入的思考,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有效对抗分心问题,还能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大脑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和稳定性也会逐渐增强。
孩子的核心思考能力是决定其未来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作为家长,我们应摒弃 “聪明但不用功” 这种自我安慰式的想法,也不要再盲目地给孩子施加过多的补习压力。相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脑 “硬件” 的重要性,积极帮助孩子将学习的 “硬件” 调试到最佳状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凭借强大的大脑 “硬件”,拥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去应对各种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