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种地,中国企业在下一盘大棋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国农业企业的 “出海种地” 现象正引发关注。

据界面新闻报道,近日,中信建设安哥拉公司和安哥拉农业与林业部签署大型农业项目开发谅解备忘录。中信建设称,将在五年内投资 2.5 亿美元,计划开发多达 10 万公顷的农田,种植玉米和大豆,满足安哥拉国内消费与出口需求。

另据《中国日报》报道,6 月初,乌兹别克斯坦农业部长与中国万林集团高层远程会谈,并签署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国企业万林集团将赴乌兹别克斯坦种植蔬菜和大豆。据悉,该集团计划在乌境内建设集种植、加工、冷链和出口于一体的蔬菜产业基地。

这一现象背后,既反映了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也体现了中国农业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全球输出,更暗含了重构国际粮食贸易格局的深远意图。中国企业为何要去国外种地?

破解 “大豆困局” 的全球布局

中国企业的海外农业投资浪潮首先源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特别是解决饲料粮严重依赖进口的 “卡脖子” 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国,中国虽然实现了主粮的基本自给,但在大豆、玉米等饲料作物上对外依存度极高。

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进口大豆达 1.05 亿吨,其中来自美国和巴西的进口量占总量的近 90%,这种高度集中的供应结构使中国农业供应链面临巨大风险。在中美贸易摩擦频发的背景下,这种风险被进一步放大,农产品极易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筹码。

安哥拉模式代表了中国破解 “大豆困局” 的创新路径。中信建设在安哥拉投资 2.5 亿美元开发 10 万公顷农田,这不仅能够缓解对美洲大豆的过度依赖,还能通过长期土地租赁协议锁定供应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投资并非简单的土地租赁,而是建立了完整的农业价值链 —— 包括种子研发、种植技术推广、加工设施建设和物流体系完善。中国水电集团在安哥拉东部六省的项目更包含了建立种子研究和测试中心的计划,旨在提高当地产量并吸引更多中国农业企业投资。这种 “全产业链输出” 模式既能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又能促进东道国农业现代化,实现了双赢。

从全球视野看,中国企业海外农业布局正在形成战略性地理分布。在非洲,除了安哥拉,中国还在坦桑尼亚进行大规模大豆种植投资,超良集团开发了 3.2 万公顷土地;在中亚,万林集团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集种植、加工、冷链于一体的蔬菜产业基地;在南美,中国通过提供农业运输装备深化与阿根廷的合作。这种全球多点布局的战略意义在于:一方面分散地缘政治风险,避免单一地区动荡影响整体供应;另一方面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禀赋优势 —— 非洲的土地资源、中亚的日照条件、南美的肥沃土壤,实现产能与效益的最优配置。

中国农业模式的全球化

中国企业在海外 “种地” 的独特竞争力在于将先进的农业技术、管理模式和资金实力进行系统性输出,这种 “技术 + 资本 + 市场” 的组合拳正在改变传统国际农业投资的游戏规则。与历史上西方国家在非洲的农业投资不同,中国企业的海外农场项目往往伴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在安哥拉,中信集团计划应用高产技术实现每公顷 8 吨玉米和 5 吨大豆的单产目标,这一水平是当地传统种植方法的三倍以上;同时采用节水 50% 的滴灌技术,在资源利用效率上树立了新标杆。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也为东道国带来了农业生产率的革命性提升。

中国农业企业 “走出去” 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全产业链整合能力。万林集团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项目规划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该项目不仅包括 15 万亩蔬菜种植基地,还配套建设食品加工园区,涵盖脱水蔬菜、保鲜蔬菜、冷冻蔬菜的生产,以及冷风库、冷冻库和冷链物流仓库。这种 “从田间到餐桌” 的一体化布局,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可控,又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更帮助东道国建立了现代农产品加工体系。相比之下,传统国际粮商在非洲的投资往往局限于原材料出口,很少涉及本地加工增值环节,中国企业的做法因此获得了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欢迎。

中国海外农业投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值得关注。与西方媒体炒作的 “新殖民主义” 抱歉,当前无法继续生成,请重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