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例引关注:从”纸片人”到胃部手术
2025年盛夏,武汉儿童医院接诊了一名特殊患者——15岁的河南少女妮妮(化名)。身高1.6米的她体重仅35公斤,瘦削如纸,因持续腹痛、无法进食被母亲紧急送医。就诊前两天,妮妮甚至因极度虚弱险些晕倒。初步检查揭开了触目惊心的一幕:血红蛋白仅59g/L(正常值应高于110g/L),属重度贫血;胃肠道超声提示”胃石症”可能。更令人震惊的是,医生通过胃镜发现其胃内竟盘踞着一个由毛发与食物残渣混合形成的巨大实心”发石”,几乎完全填满胃腔,并引发鸡蛋大小的溃疡。最终,经过开腹手术,这个重达4斤、形似”黑色小西瓜”的异物被分块取出,妮妮的胃部才得以”减负”。

六年隐秘习惯:头发如何成为”致命诱惑”?
在医生追问下,妮妮母亲透露了一个关键线索:女儿自小学三年级(约9岁)起便有拔食头发的习惯,持续近六年。这种看似怪异的行为,实则是”长发公主综合征”(Rapunzel Syndrome)的典型表现——一种罕见的异食癖(Pica),患者会不可自控地吞食头发等非食物物质。毛发中的角质蛋白无法被胃酸分解,长期积累后与食物残渣缠绕,逐渐形成坚硬如石的团块。妮妮的”发石”不仅占据胃部空间,还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引发重度贫血、闭经及持续性营养不良,体重远低于同龄人标准。
异食癖:被忽视的身心双重警报
妮妮的病例并非孤例。医学研究表明,异食癖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群体,常见吞食对象包括泥土、粉笔、金属、玻璃甚至头发。其成因复杂,通常与以下因素相关:
- 生理因素:缺铁性贫血、锌缺乏等微量元素失衡可能诱发异食行为;
- 心理因素:焦虑、抑郁、孤独或压力过大时,部分人群通过吞食异物获得短暂安慰;
- 家庭环境:忽视、虐待或过度严厉的教养方式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妮妮的案例中,长期吞食头发导致胃石形成,进而引发连锁健康危机——贫血削弱体能,溃疡加剧疼痛,营养不良阻碍生长发育,形成恶性循环。若非及时手术,可能进一步引发胃穿孔、肠梗阻甚至危及生命。
科学干预:从急救到根源治疗
针对异食癖患者,医学专家强调”双轨制”干预策略:
- 紧急处理:如妮妮这类因吞食异物导致器官梗阻或严重并发症者,需优先通过内镜或手术取出异物,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急性症状;
- 病因排查与长期管理:
- 医学检查:排查缺铁性贫血、寄生虫感染等生理病因;
- 心理评估:通过专业量表评估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 家庭支持:家长需避免责备,以耐心沟通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需求,必要时寻求儿童心理医生的帮助;
- 行为矫正:通过正强化疗法(如奖励健康饮食行为)逐步减少异食冲动。
武汉儿童医院医生提醒,若孩子持续吞食非食物物品超过一个月且无法自控,即使未出现明显症状,也应尽早就诊。早期干预不仅能预防严重并发症,更有助于解决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启示:关注青少年”隐秘的痛苦”
妮妮的康复令人欣慰,但她的经历为家庭与社会敲响警钟。在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挑战下,青少年可能通过异常行为表达未被察觉的情绪困扰。家长需敏锐观察孩子的饮食偏好、情绪变化及身体状况,避免将异食行为简单归咎于”坏习惯”。学校与社区也应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异食癖等心理相关疾病的知识,减少病耻感,鼓励及时求助。
结语
从一根头发的无意识拔取,到胃内4斤发石的惊现,妮妮的故事不仅是医学奇迹的见证,更折射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当孩子出现异常行为时,爱与科学同样重要——用包容理解打开心扉,以专业干预守护健康,才能帮助他们在成长路上摆脱”隐秘的枷锁”,重获身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