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都市的一隅,李女士是一位资深的鸟类爱好者。几个月前,她满心欢喜地迎来了一只可爱的鹦鹉宝宝,开启了 “手养鹦鹉” 的奇妙旅程。在李女士的悉心照料下,小鹦鹉与她愈发亲近,常常在她肩头嬉戏,甚至同她同桌而食。然而,这份亲密无间却悄然埋下了健康隐患。

一段时间后,李女士渐渐感觉眼睛不对劲,总是莫名地发红、发痒,还时不时流泪,看东西也变得模糊起来。起初,她以为只是普通的用眼过度,便自行购买了眼药水使用。但日子一天天过去,症状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这才让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忙前往医院就诊。
在医院,眼科专家详细询问了李女士的病史和日常生活习惯,敏锐地捕捉到她与鹦鹉密切接触这一关键信息。结合她的症状与临床表现,专家高度怀疑她患上了感染性角结膜炎。为了精准找出病因,医生为李女士安排了一系列检查,包括取结膜囊分泌物进行宏基因检测(mNGS),以及共聚焦显微镜进一步检查。
共聚焦显微镜下的影像令人震惊:李女士左眼角膜上皮层出现多发花瓣样高反射病灶聚集,上皮下大量活化树突状细胞浸润,种种迹象均指向角膜微孢子虫病变。而 24 小时后的 mNGS 快速基因检测结果,更是坐实了这一诊断 —— 在李女士的眼部分泌物中,锁定了病原体海伦脑炎微孢子虫。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实验室在她饲养的鹦鹉粪便中,也检出了同源基因序列。
这一病例并非个例。近期,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接连确诊 2 例罕见微孢子虫引起的眼病,患者同样都有鹦鹉接触史。今年年初,39 岁的魏先生出现眼红、眼痒、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多方治疗均不见效,视力严重下降。医师组在排除多种常见病因后,经角膜刮片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及宏基因检测,确诊其为海伦脑炎微孢子虫感染。无独有偶,6 月 5 日,该院又接诊了一位男性患者,在饲养鹦鹉 1 个多月后,也出现了类似的微孢子虫感染性角膜炎症状。
那么,这个让眼睛 “受伤” 的微孢子虫究竟是什么来头?微孢子虫是一种肉眼不可见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其生物学属性介于真菌与原虫之间,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鹦鹉,恰恰是微孢子虫的 “移动仓库”,这些微小的孢子可在鹦鹉体内长期存活。当人们接触受污染的环境,比如清理鸟笼、抚摸鹦鹉后,若不小心揉眼,微孢子虫便会趁机而入,通过其特有的极丝结构,像注射器一样将孢浆射入眼表角膜、结膜细胞内疯狂繁殖,从而引发感染。
感染微孢子虫后,患者会出现持续眼红、眼痒、畏光、流泪、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者甚至面临失明风险。更棘手的是,在感染早期,病例极易被误诊为结膜炎、干眼症、角膜上皮脱落等常见疾病,而传统的激素类抗炎药不仅无法缓解病情,反而可能 “火上浇油”,加重症状。据了解,眼耳鼻喉科医院近半年已接诊 10 余例类似患者,无一例外都有鹦鹉接触史。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鹦鹉等鸟类正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新宠。大家在享受与它们亲密互动的乐趣时,切不可忽视人畜共患病的风险。眼科专家郑重提醒,与鸟类接触后,若眼部不适超过 1 周未缓解,或出现视力下降等情况,务必提高警惕,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并进行精准检测。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与鸟类亲密接触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口罩等;接触后要及时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和口鼻;定期清洁消毒鸟笼及周边环境,降低感染风险。